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上海如何重塑中国电影产业“重镇”

对于目前我国电影产业有资金、无运作模式的困局,电影产业要建立起有效的投融资体系,便需要发达的咨询、保险、法律、会计等与电影相关的服务业相匹配,以专业分工的方式为金融机构与投资者分担风险。

近年来,由于数字、移动通讯技术及新兴国家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电影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驱动力。中国票房市场亦从2002年的8.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7.69亿元,增长了24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大国。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重镇,如何面对全国及全球市场这块越做越大的“蛋糕”,值得从战略角度加以思考。上海可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将建设以下几个中心作为战略发展方向:

1、电影产业投融资的金融中心。

对于目前我国电影产业有资金、无运作模式的困局,电影产业要建立起有效的投融资体系,便需要发达的咨询、保险、法律、会计等与电影相关的服务业相匹配,以专业分工的方式为金融机构与投资者分担风险。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可积极探讨电影保险业、完片担保制、版权预售、版权评估、版权抵押、私募资金、产业基金、电影投资经纪等金融服务形式,加快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及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与专业化的服务,吸引海内外的电影创业者及企业集团到上海落户。

2、视觉特效与后期制作的技术与产业中心。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影人提供了讲故事的新渠道与新手段。例如,国际上视觉特效的预算在一部电影中就可以达到3000—4000万美元。大力发展数字技术,不仅将迎来全球电影产业链在市场驱动下重新分配的机遇,也是中国电影自身发展所需。上海可凭借自身的人才与技术优势,积极推动影视产业基地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将上海建设成为视觉特效与后期制作的技术与产业中心,改变以往国内大片的后期制作通常到韩国、日本、泰国等地完成的局面。此外,英国、加拿大及美国各州为电影团队在当地包括后期制作的各项开支提供一定比例的免税做法,值得上海借鉴。

3、项目孵化与版权开发的研发中心。

中国电影90%的收入来自票房,而好莱坞电影的票房收入只占其整体收入的30%。电影版权的商业价值远远大于电影的票房收入。上海可积极利用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搭建版权交易与知识产权开发的国际平台,推动中国电影的版权价值得到开发。上影厂与美影厂拥有大量片库资源,可以率先展开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及创意团队对电影知识产权进行开发及“经典重拍”的实验。在国际电影节的“电影项目市场”创投平台基础上,上海可聘请海内外专家,成立面向全国及全世界的、长期的电影项目孵化中心,为优秀剧本及创意提供对策建议,帮助新人寻找投资人和制作公司。

4、行业人才培养与涌现的人才中心。

我国目前的电影人才教育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雷同、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等弊端。上海可积极利用国际电影节及各大院校的平台与师资条件,满足本地影视产业园及周边的横店影视城、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电影产业行业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在高端人才发展方面,利用自身的国际交流平台及金融中心地位,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既懂产业运营又懂金融资本工具的复合型人才、高科技人才与创意人才。上海国际电影节连续举办多年的“青年电影计划”、“手机电影节”评奖活动、“国际学生短片评展”及今年在沪成立的微电影(中国)协作体所推出的“微电影新锐导演扶持计划”,为电影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平台。这些平台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培养与选拔目标,错位发展,并积极为所选拔的人才提供后续的发展规划及交流学习的机会。

5、创意及拍摄活动繁荣的制片中心。

2013年票房收入居前列的四大民营公司华谊、光线、乐视、博纳的公司总部全部位于北京,这四家公司所参与创造的影片票房总额占全国总票房的三成以上,占国产片票房的一半以上。上海除了上影集团这一只“国家队”,电影市场的制作规模及民营公司的数量、原创及制片能力都有待提高。吸引有综合生产能力及市场推广能力的影视公司落户上海,是上海改变原创能力不足、繁荣电影产业生态的一个重要步骤。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镇,上海应向伦敦、纽约等大城市学习,为海内外电影团队在上海进行拍摄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可通过在居委会或街道一级设立“电影协拍员”、提供安保、停车空间等全方位服务来打造上海“拍片首选地”的形象,提高上海在大银幕上的曝光率,这也可以拉动地区经济,为本地人才提供实习及进入电影界的机会。

(作者任明系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 重镇 中国电影 上海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