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资本市场趋利避害 电影票房保底不会“昙花一现”

62岁的成龙有多受欢迎?相信所有的影院经理都会告诉你,在此前暑期档一片低迷之时适时出现的成龙与他的新作《绝地逃亡》,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带动了多少票房——4天,突破4亿

62岁的成龙有多受欢迎?相信所有的影院经理都会告诉你,在此前暑期档一片低迷之时适时出现的成龙与他的新作《绝地逃亡》,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带动了多少票房——4天,突破4亿,令所有对手望其项背。

这部《绝地逃亡》再次主打动作喜剧,62岁的成龙并不妨碍观众对他电影的热爱,同样不妨碍的,还有片方以及发行方对他的十足信心。上映前两周,影片最大的投资方唐德影视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唐德电影与联瑞影业、和和影业等签署了针对《绝地逃亡》的保底发行合同,联瑞影业等三家公司向唐德电影支付3.07亿元人民币,获得电影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行权,并承诺在中国院线的总票房保底金额为10亿元,创下暑期档最大的电影保底案例。

如今大热的票房保底,似乎在电影圈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股以金融为电影保驾护航的热潮,此前几年早已偶尔有之,但在如火如荼的2016,伴随着《美人鱼》的近20亿保底的成功案例与不仅保底失败而且陷入金融诈骗风波的《叶问3》的反面案例,票房保底的热度,前所未有。面对中国电影市场这块无比新鲜的“唐僧肉”,无所不用其极的资本家们前仆后继,总要找到吃上一口的新法宝。

现象《绝地逃亡》10亿保底,唐德成大赢家

唐德以及联瑞影业、和和影业,到底对《绝地逃亡》多么有信心?就在签署10亿保底发行的合同后一周,7月15日晚,唐德影视发布公告,宣布旗下从事电影发行业务的子公司上海鼎石计划参与《绝地逃亡》的发行,并为此向此前负责该电影保底发行的和和影业、联瑞影业、中联华盟支付5175.48万元,以换取该电影保底和超额收益分成的15%。此外,唐德影视还表示,将在此前承诺的不少于5000万元宣发费用基础上,再增加2000万元影片宣发费用。

在卖出发行权后继续追加7000万的宣发费用,唐德影视方面给出的回应是,“是因为对电影票房收入和超额收益分成有良好预期。”的确,即便忽略现在《绝地逃亡》一路飘红的好成绩,唐德在这个项目上也已是稳赚不赔——减去7000万的宣发费用后,唐德依然拥有2.3亿的净利润,同时还拥有未来电影票房分账收入的15%。

或许还有人对电影票房如何“瓜分”以及票房保底的具体“保法”仍存疑惑。这么说吧,除去约8.3%的税费和电影事业专项资金,一部电影剩余的91.7%的票房即为“可分账票房”。这块可分的大蛋糕,院线先提走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剩余的40-42%则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一般情况下,制片方会拿出毛票房的5-15%分给发行方(即总票房的2-6%)。而类似票房保底这种情况,则是很多时候发行方会预付影片的宣传发行费用,这时发行方会收取12-20%的代理发行费。如果发行方承诺发行保底、买断发行、预付制作费用等方式,将收取更高的发行代理费用。

至于票房保底,则无非是资本市场趋利避害的一个体现。简单说,就是发行方对于制片方做出一个票房承诺,并先预垫付票房,其数字高低在于其对影片票房前景的信心高低。拿最新的《绝地逃亡》举例,按照其此前签订的保底合同,如果内地票房在10亿到12亿,10亿以上的超额部分唐德占70%,保底方占30%;票房在12亿到14亿,唐德与保底方分成比例各占50%;票房在14亿以上,超过14亿的部分,唐德占30%,保底方70%;票房在14亿到19亿,保底方同意提取超额部分的10%作为宣发奖励。

当然,如果最终《绝地逃亡》的票房没有达到10亿,那么唐德依然按照10亿分成(即开头提到的3.07亿),而发行方则势必要承担相应的损失。

不过,考虑到目前《绝地逃亡》的票房走势,综合来看,不出意外其最终落点会在7到8亿的结果——这显然不是联瑞影业与和和影业所希望看到的。

回顾 票房保底上,成功与扑街者皆不在少数

纵观今年的暑期档,选择保底发行的不只《绝地逃亡》一家。而从形势看,保底一方都有扑街的可能:此前上映的《致青春2》,微影为其保底4亿,但最新的数据是其票房为3.3亿;在还未上映的影片中,已知的有恒业影业为《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保底3.5到4亿,世纪长龙为《盗墓笔记》保底10亿。结合着《致青春2》、《绝地逃亡》以及今年暑期档的整体状况,这些电影看起来均很难达到保底的票房成绩。

事实上,在其实不算短的内地票房保底的过往来看,这件事情本就是件充满未知和颇高失败率的风险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不在少数。早在2002年,刚创立没几年的博纳影业就曾以保底分账的方式拿下杨紫琼主演的《天脉传奇》的发行权。当时,博纳总裁于冬付出了400万的保底费,加上300万左右的宣发费用,最终《天脉传奇》在内地获得了近3000万元的票房,继而奠定了于冬在与香港合拍片发行领域的地位。

而后直到近几年,票房保底的案例才越发活跃起来。2013年星爷的《西游·降魔篇》,其版权方比高集团和大陆发行方华谊兄弟签订了保底协议,华谊出资8100万作为发行保底,后又追加700万投资。作为交易条件,当影片在大陆发行净收益大于等于2000万时,华谊能获得净收益70%以上的分成,其他投资方获得净收益不超过30%。而随着影片豪取12.46亿的票房,华谊从中的盈利预计高达3亿左右。

其他的成功案例,比如2014年北京文化、影联传媒等发行方为《心花路放》保底5亿票房,最终票房11.7亿;同年博纳影业为韩寒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保底3.5亿票房,最终票房6.3亿;2015年21控股斥资1.5亿购买《港囧》47.5%的票房收益权,相当于保底9亿,最终《港囧》票房破15亿。

当然,数额最大也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今年春节档的《美人鱼》。其制片方与五大发行方中影、龙腾、联瑞、和和、光线签下20亿元天价票房保底协议,在当时来看无异于是一场豪赌。但最终近34亿票房的结果,让几大发行方挣得乐开花的同时,也让大家再次见识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无限可能性。

不过,有人挣钱就一定有人输钱,票房保底上扑街的案例自然也不少。最著名的包括,据传2014年万达为姜文的《一步之遥》保底10亿,但影片的不接地气也让票房最终止步5亿,甚至有人将王思聪当时在微博上大骂此片和保底失败联系在了一起。

其他失败的案例,如乐视影业为两部《太平轮》保底8亿,但最终加起来只收获6亿票房。再如剧角映画的连续“三战三败”:2015年7月上映的《栀子花开》,保底4.3亿,最终票房3.8亿;8月上映的《恋爱中的城市》,保底6000万,最终票房5300万;12月上映的《师父》,保底1.5亿,最终票房5500万。

当然,还有今年上半年出尽“风头”的《叶问3》,不光保底失败,还陷入各种丑闻风波。

分析 为什么说票房保底不会只是昙花一现

去探究为何票房保底开始大行其道,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成功与失败归结在一个所谓的“赌”字上,金融介入电影,对于火热上升期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早晚的事。而只是改变了的利益分配方式的票房保底,也无法改变电影投资始终充满风险的特质。

不过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显著的现象是,除了几家稳固的巨头公司,如华谊、博纳、光线等,有越来越多的新兴公司想要加入到电影行业中来,努力分一杯羹。而在这个目前仍显僧多粥少的市场环境下,发行一部电影所需担的风险无疑比制作要小得多,而一个势单力薄的小公司,怎样在大公司普遍垄断优质影片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虽有风险但又很容易以小博大的票房保底,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即便失败,名头也已经打出去了。

而对制片一方的巨头公司而言,票房保底的优势要相对明显得多。正常情况下,一部影片上映后,电影票房首先会从各大院线打入“专资办”的全国统一账号,而等待这笔资金转到发行公司以及主出品方的时间,往往要花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这使得投资电影的回款周期过长,大大降低了电影行业资本流通的效率,而且还要考虑到很多时候票房收益还不一定能收回成本。而票房保底做的,就是让制片方不仅可以在电影上映前就保证不亏,而且可以用这些迅速收回的资金继续融入公司接下来的制片流程中去。长远来看,无疑是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从目前的反馈来看,尽管如博纳、光线等也都在以往从票房保底中尝到了不少甜头,但这些行业大佬们看起来对这个模式并没有推而用之的意思。此前3月份光线总裁王长田在接受采访时,曾对这一模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作为《美人鱼》背后票房保底方的一员,王长田对光线的收益以商业保密的原因没有透露,只是表示,“这个项目最大赢家一定是周星驰,其他家都得到了他们该得到的东西,光线当然也是受益方之一”。

而对于票房保底的发行模式,王长田在当时的态度则是,“不会成为主流,太容易被经济规律影响,绝大多数类似的项目是失败的”。至于光线为何参与其中,王长田也解释为,“第一,你的合作伙伴有迫切、或者某种无法拒绝的理由,为了照顾合作伙伴的利益,这事情也会做。第二,在你一定能承受这种保底发行所带来的代价时,也可以做。”

同时,王长田也先后多次对行业内的泡沫现象表示了自己的谨慎态度,前日他刚刚在《大鱼海棠》的群访会上表示“即便在低潮期也不能说没有泡沫”,而此前他也表示,“每个行业都有泡沫,都有搅局者。更多时候,我们的角度和行业外的看法不同,我们会分析这种做法的对错,而不是跟别人一起攻击。”

从这个角度看,业内大佬们在未来纷纷放下姿态加入到票房保底的大潮中来,并非毫无道理的臆想。市场经济下,盈利肯定是所有公司的第一出发点。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日渐走向成熟,整个行业对于一部电影从前期预算评估到后期制作宣发以及最终票房预测的能力,都势必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而如今票房保底最大的软肋,无疑就是对票房前景的预测失准。如果在未来,能保证上述的各项水准都能得到提高的前提下,我们实在找不出拒绝票房保底的理由。

毕竟,没人会跟钱过不去,对吗?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