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影艺术性与受众多少无关 看不懂的就是文艺片?

如果不是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澎湃汹涌的热钱,像《长江图》这样的电影,根本就没机会走上大银幕。

这两年来,一直有一种说法,是资本主导了中国电影,其中的主要观点就是资本的逐利特性使得电影的整体生产过于偏向市场,只要有票房,底线可以被突破。这是个大话题,一篇短文讨论不清楚,但是如果用在眼前的这个样本上,我却以为,正好是一个反例——如果不是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澎湃汹涌的热钱,像《长江图》这样的电影,根本就没机会走上大银幕。

中国电影界——其实更多的是那些以创作为主的人群,严格地说是电影生产界——的许多人,坚定地将电影分类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在这种分类法中间,商业电影就是不讲究艺术的,也是上面那种说法中,被资本主导的“低级作品”;而艺术电影是不讲求票房的,衡量艺术电影成就的,是获奖,当然主要是获国外的奖,威尼斯,戛纳,柏林,是几个最有级别的追求,至于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是再说的。

《长江图》的噱头,正是柏林、银熊奖获得者的光环,在广大的电影文青中间,还是很有号召力的。但噱头之所以是噱头,正是因为除了噱头,就没别的了。《长江图》所获的银熊,是摄影,所以,电影的影像部分真的是很棒,也许还可以加上音效,其他的,只能说是一个尝试性作品罢了。

中国的一些电影生产者,尤其是以学院派为主的导演、编剧、摄影三大工种为主的生产者们,在生产他们所推崇的艺术电影的时候,是有一种“崇高”感的,虽然不同的人表现的方式不一样,但是距离是一定的。这个距离,就是一定要让普通的观众不懂,而只有所谓的有文化有修养有思考的高级观众,才能看懂。我不知道老一辈电影人为主义为民族为大众献身的崇高感,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了某些人心目中站在高处俯视众生的高傲,但是从一些人的作品中,我确实感受到了这种高傲,比如眼前的《长江图》。

在《皇帝的新衣》里,所有高智商的大臣将军学者们,因为各有顾忌,所以都不愿意表现得比别人笨,只有身无挂碍的傻孩子喊出了真相。同样的道理,笔者既不是电影艺术家,又不是资深影评人,只是一普通观众,电影“智商”低得的很,没必要死撑着面子,明明看不懂非装出一副了然于胸的深沉样。

看有报道说过,导演自己都说电影难懂。明知道电影难懂,却不愿意把它弄得容易懂一点,还要以此来“挑观众”,还有比这更没有诚意更自抬身价的做法吗?

其实影片中导演玩了无数玄虚,设计了多重隐喻,所埋藏的那些想表达的东西并不高深,无非是生命的呐喊,民生的艰难,社会的变迁,还有一些诸如环保、宗教这样的附加题目。可是,经过各种乱七八糟的堆砌,这锅杂碎汤尝起来,粗砺寡淡,全无好味。从电影本身阅读,导演并不真正关心他想表达的那些东西,比如对于长江船工的命运,他有深沉的感动吗?我没看出来,我看到的,只是一种表达的欲望,或者说是表现一种有比普罗大众更高明的表达能力的欲望。

如果按照挑观众的奇怪逻辑,受众多的作品,艺术性就低?我不知道如何理解《辛德勒名单》或者《红高粱》,也许可以举个文学的例子——《百年孤独》,可惜,世界上每天都有亿万人在梦呓,只有一个天才能把它变成传世经典,而剩下的,甚至连噪音都算不上。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