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许柏林:剧本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

大家都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但现实操作中,电影的第一生产力老给埋在最后。影协杯的目的也是为了把剧本的地位、把编剧对电影的灵魂作用找回来。

中国电影有了深刻的发展!但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发展,面临着更加深刻的课题!中国电影经历了从计划体制向国营、民营、国际合资等发展的过程,而今中国电影还需经历从复合体制向市场体制的发展。

正如媒体所关注的,在我们中国电影家协会刚刚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影协杯”优秀剧作评选活动中,中国电影票房排前十位的国产影片中,没有一部入选。

为什么要做这个剧作评选?因为初衷是觉得现在中国电影的剧本不行。大家都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但现实操作中,电影的第一生产力老给埋在最后。影协杯的目的也是为了把剧本的地位、把编剧对电影的灵魂作用找回来。

而这其中反映出来的中国电影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咱们现在的中国电影大片,现实题材的比较少。光是“西游记”就被改编过一百多次了,当然四大名著的故事,会永远讲下去,一代有一代的看法。

但电影剧作本质上是要对时代、对生活、对人生的关照,用于展现我们对时代、生活的期盼、理解。而不是被电影的那些幻象、浮华遮住望眼,什么都看不见了。

我认为,电影不完全是搞娱乐的。电影要有精神核心。

有的编剧、导演批评:“现在的中国电影就是跪在90后的钱包面前。”电影得了软骨病。

电影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又是商品,既要有技术核心又要有精神核心还要有市场核心。

我们过去是计划体制,计划体制下的电影,精神内核非常强大。但由于计划体制单一、缺乏活力,排斥了多种选择、排斥了多种创新创造的机制,所以导致的问题是,尽管精神内核强大,但肢体不行、肌肉不行、骨架不行。结果我们中国电影是越走越病,越走越瘦,几乎走不动了。

现在我们改革了,创作主体丰富了,选择性空前增加,全社会都可以投资电影。在改革的推动下,在政策的推动下,在金融的作用下,在资本的作用下,在市场的作用下,电影走向产业化。这个时候,电影产业的四肢发达起来了,可我们电影产业的精神内核呢?电影产业的“心”呢?

业界也不乏“救救孩子”“拯救艺术”的呐喊之声。但是,冷静下来,在现实的电影产业发展中,在电影制片的实际操作中,谁家来承担?谁家承担得起来?

也有一种观点提出,电影是搞娱乐的。电影的精神滋养、艺术滋养,往后放放。社会竞争已经够累了,看电影就要娱乐、就要追星、就要高兴。现在电影倒是发展快了,但是“娱乐至死”也同时出现了。

有的编剧、导演批评:“现在的中国电影就是跪在90后的钱包面前。”电影得了软骨病。我不反对电影的娱乐性,只是娱乐性做不了、也承担不起中国电影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精神内核。

谁承担得起,我们就为谁叫好。但看看咱们现在的院线所谓的票房大片,荒诞不经、没有意义、而且它有雷同、模仿之嫌。目前院线娱乐大片呈现给我们的事实就是这样。现在的娱乐大片做不了产业化的大心脏,它承担不起,它缺少价值观,缺少中国精神。

美国的六大制片公司,始终有好故事、真挚的感情和向上的美国精神。这几大公司承担着美国电影的产业能力和文化实力,它们不仅担当自身公司的发展,更担当着影片生产——类型化的清晰定位、对自己的艺术责任、对全球市场的占有开拓、对美国精神的担当,都是真实的产业角色。

而我们产业机构的艺术角色和社会角色还不到位。

我们一些拍主旋律的导演拍片是“完成任务”,一些拍文艺片的导演拍片是“自我表达”,一些拍商业片的导演拍片是“资本运作”

近年来,我们的电影出现了一个中国式的现象,电影的“一分为三”——即主旋律片、文艺片、商业片的分离现象,而且,这三个层级的电影融合度很低。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水准不高、意识形态要求和复合体制造成的,也是市场规则不一、法制不够健全、政策导向不够明确造成的。“一分为三”的局面割裂了创作、割裂了产业、割裂了市场、割裂了规则,也造成了电影生产机构艺术角色、社会角色独立而混合的担当。

倒是在最近几年的中国电影中,出现了一些既有思想担当、又有票房号召力、又具备艺术感染力电影,都是有中国港台地区电影人的合作参加乃至主导的。《中国合伙人》《智取威虎山》等影片,不仅在我们的各项评奖中屡获好评,而且在艺术创新上也受到业界肯定,同时在票房上也屡创新高。为什么李安、徐克、陈可辛、许鞍华能在三个层级都走通,而我们却通不了?这和一个导演的市场能力、艺术修养、精神价值的综合能力有关。

我们一些拍主旋律的导演拍片是“完成任务”,一些拍文艺片的导演拍片是“自我表达”,一些拍商业片的导演拍片是“资本运作”。他们可能有分别的专长、是各自的高手,但他们没有那个综合的意识和能力,或者说是在我们这片土壤上他们的综合意识与能力是被肢解的。

咱们现在一些导演、编剧、演员,也在探索这种市场与精神担当的结合。但不能光让创作者在反思啊,我们的制片方和投资人在干什么?他们如果没有这种担当,光是导演和演员的担当,虽然重要,但是显得零碎且常常被扭曲。

有没有十家八家电影机构,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内在发展需要,总会拍摄提振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艺术技术创新、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有了这样的电影机构,而且是社会性、市场化存在的机构,我们的电影发展才真正有了主骨、有了精神,“心”。

那么,要怎么做呢?继续体制改革!不可半途而止!今后的改革比之前的改革更艰难。不继续改革,不逆流而进,我们电影的大船将漂泊在海上,恐怕连自己未来的港湾都找不到。

给影视公司统一的竞争规则。搞院线片和搞主旋律的、搞文艺片的,国家给的规则不一样。市场配置资源喊了多少年了,还远未实现。不继续深化改革,主旋律、商业片、文艺片这三个层级就会不断固化,产业发展也会被肢解。

同时,对国家电影机构也不是一件好事。有的国有企业一年拍摄几部影片,完成任务了事,担当不起大任。当然,不怪它担当不起,因为它用的机制和市场机制不一样。而有的国家电影公司已经股份制了,但股份制并不意味着充分市场化了,有个外壳而已,还需要继续改革。

这三大层级要再这么固化下去,危险!别的不说,就扪心自问咱们能给孩子们看什么?有既好看又有思想担当的国产影片吗?

我们期待着,通过深化改革,中国的电影、中国的电影产业真正走向“合三为一”!

许柏林: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

他说:一部好的电影是市场与精神担当的结合。

症候:现在中国电影的剧本不行,电影产业是体强心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