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曾被金庸誉为“美如西施”的香港著名演员夏梦去世

2016年11月3日凌晨,主持人曹可凡发出一条令人感伤的消息:曾被金庸誉为“美如西施”的香港著名演员夏梦去世。导演吴思远向媒体透露,其实夏梦女士10月30日已经走了。

香港影人夏梦

 香港影人夏梦

2016年11月3日凌晨,主持人曹可凡发出一条令人感伤的消息:曾被金庸誉为“美如西施”的香港著名演员夏梦去世。导演吴思远向媒体透露,其实夏梦女士10月30日已经走了。

在今天澎湃新闻发表的讣闻《香港老牌影星夏梦去世,享年84岁》下面,我看到一条评论:跟AB(Angelababy)有血缘关系吗?为啥看上去有点像?也姓杨,也是从上海过去的。 崇古非今的人看到这样的评论怕要跳起来说,AB怎么好和绝代佳人夏梦相提并论!但我想,这位网友讲得确实没错,都是佳人,但夏梦所处的乱世,是意识形态剑拔弩张的乱。

关于夏梦,在八卦流言里,她是“金庸的梦中情人”,在对香港电影史稍有了解的影迷、学者那里,她是“香港左翼电影的代表人物”、“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幕后推手”。

夏梦是大美人,而且更重要的,夏梦的美和一个左翼的标签联系在一起。左翼和美貌,在中国的电影史上,尤其是1949年之后的电影史上,这两个元素多多少少有一点分离主义的意味。当然,建国后的女演员,秦怡、谢芳也是美的,即便秦怡称夏梦为“我们的同志”,但身处资本主义大都会香港的夏梦,分明代表着另一种美学的逻辑。同属于左翼阵营,夏梦身上的中产阶级气息分外鲜明。 

夏梦主演的电影《新婚第一夜》

夏梦主演的电影《新婚第一夜》

几年前,学者毛尖对谢晋导演的《女篮五号》有过一个有趣的分析,她认为电影女主人公房间的兰花是上海左翼电影传统里的美丽逻辑的延续,这是一种“粗中妩媚”的社会主义美学。但在日后日渐激进的革命实践里,这样的美学遭到否定。

我想,以夏梦为代表的中产少妇式的美貌与内地日益激进的革命实践之间有某种不兼容性。上海历史学者张济顺在《隔绝中的想象》一文里专门写到,1950年代初期的上海市民通过看香港左翼电影来怀老上海的旧,夏梦主演的电影《新婚第一夜》在上海引起“千方百计为一计,六日六夜为一夜”的盛况。但1963年之后,香港左翼电影也彻底退出了内地市场。

在马来西亚作家子安的《梦回仲夏:夏梦的电影和人生》一书里,写到内地的政治气候对于夏梦电影事业的直接影响。1964年,夏梦一整年里没有拍片。1965年末完成《白领丽人》后,拍摄工作再度停顿一年。1966年,当“文革”开始后不久,夏梦欲辞职而被挽留。但是,“文革”极左势力逐渐渗透到电影界,随后又爆发了“五月风暴”事件,夏梦终于在1967年9月脱离影坛,并悄悄离开香港。

彼时,曾经作为香港左翼影人唯一代表、受到过毛泽东接见的夏梦,对于内地的激进革命有怎样的看法?是否她也已经意识到她所代表的那个左翼也已经无法为内地日益激进的左翼所相容?在内地,与夏梦颜值相当的另一位著名女星王丹凤似乎面临类似的困境,王丹凤式的属于城市市民阶层的美貌怎样在日益农村化的电影美学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角色?在拍了《女理发师》、《护士日记》之后,王丹凤也淡出了影坛。

王丹凤主演的《护士日记》

王丹凤主演的《护士日记》

今天我们怀念夏梦,我们连带着怀念那个逝去的香港电影的左翼传统的时代。两年前上海国际电影节专门设了一个夏梦影展,毛尖老师说,像夏梦这样的好女孩,看遍银幕都找不到了。我想,毛尖老师也是用了比喻性的说法,背后慨叹的其实是左翼传统的失落吧。但当我们说夏梦所代表的左翼传统时,有时会不会把它绝对化?

相对于夏梦对于左翼的“从一而终”,另一位同时代的传奇女星李丽华的“变节”有时会成为左翼人士眼中的反例。

李丽华

李丽华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在左翼大势所趋的时代,与诸多女星一样,作为进步影人一员的李丽华当年也参加马列读书会,也曾公开撰文表示“今后要站稳人民立场,做一个人民的电影工作者”。但1953年,李丽华“向右转”,与左派阵营分道扬镳。李丽华的“变节”,固然是那个时代台湾、内地意识形态交锋的结果。但对于一位演员来说,意识形态的战队本身是否真的就是第一位的?

在苏涛博士的《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一书里,专门有一章写李丽华。在他看来,以李丽华为代表的香港影人在当时并没有太多自由选择的权利。1950年代初,内地加强对香港电影的进口限制,而台湾当局禁止左翼背景的电影进入台湾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丽华出走左派阵营,并不能简单用意识形态和道德批判的视角来看待。

我们今天回头再去看明星和政治的关系,或许容易对女明星在意识形态上的选择有某种浪漫化的想象。尤其说到夏梦,今天很容易把她放在香港左右翼对峙的视野下来看,然而这种简化的左右对立或许也在遮蔽历史的复杂性。

夏梦签名照

 夏梦签名照

电影史学者沙丹说,本身左右派这些明星一方面都跟政治有直接的关系,但他们同时也以一种商业娱乐的形式出现在普罗大众的面前。在普罗大众看不到的背后,他们也有很多私下的接触。那时的香港表面左右分裂,但底下其实暗流涌动。譬如,他提到,当时许多影人其实在左右之间流动,左右翼阵营之间也并非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水火不容。或许,对于香港电影左翼传统的浪漫想象本身就是以左右翼为坐标的政治想象在今天失效的一个表征吧。

夏梦走了,在那个广义的左翼影人的图谱里,我们还剩谢芳,还有秦怡,还有王丹凤。想到曾经的大美人王丹凤在《护士日记》里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也想顺着毛尖老师的口吻说一句:这么晴朗明媚的青春告白,看遍银幕都找不到了。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