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中国电影市场为何进入“捂盘惜售”模式?

最近不少人抱怨无片可看,偌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广阔的院线,几乎没什么国产片能唤起人买票进场的冲动。

最近不少人抱怨无片可看,偌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广阔的院线,几乎没什么国产片能唤起人买票进场的冲动。拿本周五为例,当天共5片亮相,堪称全年最空一周。且除了引进片《降临》,其余4部国产片《心惊胆战》《大魔法师孟兜兜》《蛋计划》《缺失的爱》,一看名字和简介,便隐约透出“炮灰”气质。

事实上,这股片荒已持续了一阵子。自从去年12月23日首映的《铁道飞虎》《摆渡人》后,国产片能翻腾出浪花的,仅有12月30日上映的《情圣》独苗一株。2017年伊始,院线一下子被拱手相让于引进片。连续3个周五外加元旦假期,“上映日历”里国产大片踪影很少,留守的10多部中小成本影片既引不起共鸣,更撑不满影院。明明“周五见”是国内电影市场颠扑不破的档期真理,因为背靠周末,大盘水涨,单片船高。现如今,连周五都被片方嫌弃了,究竟为何?

今天无片可看的真相只有一个——全赖迷信者“捂盘惜售”。迷信者拜奉的原则也仅一条———春节档期好红利。

中国电影市场从2013年开始步入高速公路,当年春节档七天假期国内总票房8.84亿元。接下来,2014年春节收获14.49亿元,2015年19.96亿元,2016年狂揽令人咋舌的36.52亿元。尤其是去年,在《澳门风云3》《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 以低口碑舀走高收益后,人人都能嗅出,春节档于票房意义非凡。更遑论还有这样的言论为春节档的含金量背书,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全年两大长假,春节与国庆,有了空闲的人们更有情感需求走进影院。而相比国庆档是出游高峰,人们走亲访友的春节档才是当之无愧的全年第一档。

为把档期红利紧攥手中,但凡握有一两张王牌,国产大片谁都想在春节档占一席之地。于是,《大闹天竺》《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乘风破浪》《健忘村》都来了。它们或有全明星阵容,或有两大导演强强联手,或有人气作家执导,或有经典IP护航,任哪个转投其余档期,都是同档排头兵的候选者;任哪个提前小半月,都不至于让影迷闹片荒。可放弃档期红利,谁都不肯。有影片为春节“捂盘惜售”的,《大闹天竺》从去年12月改档到丁酉年初一,大抵如是;也有影片为踏准春节而“加班加点”的,《乘风破浪》从开拍到上映只有短短3个月时间。

档期迷信祸害的不仅是影迷的胃口——要从营养不良一步跨到暴饮暴食。它还催生种种不良的制作习气。业界常有传闻,某部大片为赶好档期,后期制作一再压缩。又比如从某种角度而言,对春节档的无限迷信,还催生了满地差评的综艺电影。这些年,从《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 直到今年的《欢乐喜剧人》,爆款综艺都是瞅准了“春节期间观影是刚需”,才想用可控的成本去图谋可观的利益。

诚然,档期选择属于市场化的自由竞争,但若过分纠结甚至迷信档期,只可能是片方对影片质量的不自信、对利益至上的浅薄追求,也投射着整个市场的成熟欠奉。

什么时候,片方才能将这种对档期的反复研判,转移到对电影品质的锱铢必较中?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模式 市场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