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电影《长城》美国上映被骂惨,暴露的是中国电影土豪的虚弱

就算看过电影后,知道他演的只是一个欧洲雇佣兵,但在目前对于种族问题十分敏感尖锐的环境下,单凭白人拯救中国这一点,依然会引起不少反白人斗士的不适和不满。

上周末,张艺谋的《长城》在北美正式上映。

去年年末,这部“巨制”在国内投下重磅炸弹,口碑以差评居多,最终跌跌撞撞,跨入十亿。

后来随着《摆渡人》等更·烂片的出现,网络上甚至出现一种声音,我们欠张艺谋一个道歉。

Sir前几天的文章下,也有类似留言。

当初《英雄》在国内恶评如潮,但在海外备受追捧时,张艺谋说过一句话,“这电影搁在别人那儿,都是好电影”。

那么,《长城》在北美也被“洗白”么?

今天,有请《毒舌电影》的北美特约记者@Jackie带来第一手消息。

文 /Jackie

毒舌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月16日,推特的热搜上,除了最常出现的特朗普以外,突然出现了 #感谢马特·达蒙(#thankyoumattdamon)的话题。

以为是大明星马特·达蒙做了什么善事,美帝人民表示感谢,结果点开一看,竟然是这样怪异画风:

马特·达蒙教会了我如何使用筷子。#感谢马特·达蒙

没有马特·达蒙,我都无法区别中文的四个声调!#感谢马特·达蒙

#感谢马特·达蒙 让我们知道,在中世纪,美国出现之前,所有中国人都会说美式英语。

乍看确实有些懵逼,看着看着才发现,原来是美国网友吐槽就要上映的《长城》。

话题的源头来自一个名叫Jenny Yang的华裔喜剧演员,当她参加完2月15日晚在洛杉矶中国剧院举行的《长城》首映礼之后,发了这样一条语气嘲讽的推文:

马特·达蒙,感谢你所做的一切,拯救了中国人民!

紧接着,一位网友接过画风,发起了 #感谢马特·达蒙 的推特话题。

有一次,我在装修房子上碰到了问题,马特·达蒙过来帮我看了看风水。#感谢马特·达蒙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各路网友脑洞大开,拿各种与亚洲相关的事物开涮,花样吐槽马特·达蒙。

有说他如何找到拯救中国方法的。

马特·达蒙终于算出拯救中国的方法

有把他PS成花木兰的。

你救了我们无数次

有感谢呆萌带她去喝珍珠奶茶的。

马特·达蒙让我知道什么是波霸奶茶

还有感谢呆萌教她中国功夫的(功夫哪里来的黑带?)。

马特·达蒙训练我成为功夫黑带

但归根结底,美国网民激动的情绪可以用以下两个推特来概括:

马特·达蒙和斯嘉丽·约翰逊会生出最美的亚洲宝宝

感谢马特·达蒙、卡莉·克劳斯、斯嘉丽·约翰逊、爱玛和蒂尔达,让大家知道我们都是亚洲人,等等……

不对,都不是啊

推文中提到的这些演员,除了马特·达蒙以外,其他人都饰演过亚洲人。这激怒了美国网民对于 “洗白” (让白人演员扮演非白人角色)和白人至上文化的厌恶。

而《长城》无论美国版的宣传海报,还是电影预告,一直强打马特·达蒙+长城两个卖点。

不明真相的群众第一反应难免误以为:他演个中国人。

就算看过电影后,知道他演的只是一个欧洲雇佣兵,但在目前对于种族问题十分敏感尖锐的环境下,单凭白人拯救中国这一点,依然会引起不少反白人斗士的不适和不满。

斯嘉丽在《攻壳机动队》中扮演日本人草雉素子也被疯狂吐槽

最终,这些与电影无关的杂音,似乎也为《长城》北美的失利,埋下伏笔。

是的,2月17日,周五,在迟于中国整整2个月后,《长城》终于在北美3326家影院大规模上映。

3326家影院是什么概念?同样是传奇影业的作品,《环太平洋》首映日不过3275家影院,诺兰的超级科幻大片《星际迷航》首映日也只达到3561家影院。

《长城》绝对是好莱坞大片的阵势。

我也是迫不及待,上映首日周五晚就在影院里刷了它。

因为洛杉矶罕见大暴雨,所以电影院人群稀少。晚上9点半的大厅,也只坐了四分之一的观众。

就这一场的临场体验而言(样本太小只做参考)。整个观影过程十分正常。观众既没有欢乐雀跃的喝彩,也没有反感消极的嘘声。

现场观众最大的反应,就是马特·达蒙和片中搭档佩德罗·帕斯卡之间的互动,每次他俩拌嘴,都会引来全场的笑声。

一场电影说明不了什么。但首映日的票房数据,还是证明它并没有预期中的大受欢迎。

《长城》590万美元的首映日票房,落后于已经是上映第二周的《乐高蝙蝠侠》(755万美元)和同是第二周的《五十度黑》(680万美元)。

要知道,相比《长城》1.5亿美元的制作费用,这两部电影分别只有8000万美元和5500万美元。

媒体评价同样不乐观。

IMDb给出 6.3分。(截止美国时间2月18日)

Metascore 42分。 (截止美国时间2月18日)

烂番茄更惨,36分。(截止美国时间2月18日)

光看各大媒体的标题就表达了大多数美国人民对于《长城》的态度和评价:

《长城》是一个笨拙的视觉奇观

马特·达蒙的《长城》在史诗般的风格中坍塌

....华丽但毫无意义的场面

除了视觉效果超群,场面华丽宏伟之外,《长城》几乎毫无亮点。

就像TheWrap的影评人所说:

如果你调整预期,把它当成是“给8岁孩子看的怪兽电影”,你可以在这部充满能量和喜悦的电影中找到快乐。

作为史上成本最高的中美合拍电影,拥有中美演员最强阵容,配置国际化电影最豪华的制作团队,全世界主流市场发行的超大规模,以及张艺谋带着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梦想和心血。

美国人民的期待并不亚于我们。

而这份期待,并没有得到满足。

张艺谋的《长城》,漂亮、好玩,但是非常、非常愚蠢

甚至还有更为糟糕的标题:

看长城的过程,感觉就像不停用自己的脑袋撞墙

在北美媒体看来,《长城》问题主要也出在人物和故事。

《长城》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它太过套路的剧情,令人难受的对话,以及难以继续的观影体验...

有许多大战CGI怪兽的场景十分有趣,但是老套的剧情、僵硬的故事剧本以及呆板演技让人很失望,实在是个灾难。

对于景甜和马·呆萌的对手戏,每日电讯报的评价是:

景甜和马特·达蒙两人的对话,总是有一种非常冷场的感觉。

(两位演员之间,有一种奇怪又糟糕的反化学反应。)

马特·达蒙角色变化最为关键的一场戏,好莱坞报道的评价直戳痛处:

在片中传递了这样一个主题:林梅将军向威廉解释互相信任的重要性。

这寓意太过平庸乏味,而这也代表了电影几乎每一个方面的失重感:角色没有价值,叙述枯燥平淡,甚至在一段时间后,视效和声效都变得浮夸和让人麻木。

显然,这一次,《长城》未能重演《英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

当年的《英雄》不仅有令人赞叹的画面,超乎想象的武打,它更是用故事和情感,将西方的观众拉进了侠义世界和东方哲学之中。

换言之,西方人喜欢《英雄》和《卧虎藏龙》,就因为它们够中国(前者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五强,后者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但《长城》的本质是什么呢——一部三流怪兽片,仅此而已。

没有丰满立体的角色,没有感动人心的故事,更没有触碰人性的灵魂,即便是那些所谓的中国元素,也并未与影片风格形成更有效率的互动,纯粹沦为华而不实的点缀。

《长城》当然不是大烂片,但联想到制造《长城》的是今天中国最充裕的资源、最顶级的作者。

平庸,对于这部电影,就是失败。

试图以一部模仿好莱坞的平庸之作去叩开好莱坞大门,输出中国文化,更是痴人说梦。

再进一步,用毒饭@绿毛水怪的话说——

为什么“文化输出”对我们这么重要?

怪兽叫饕餮,工事叫长城就算文化输出了吗?抱着文化输出的目的拍电影,对吗?舍本逐末了吧。宫崎骏制作《千与千寻》的时候是一心想着文化输出的吗?

导演贵在内心有东西想要表达,看不见现在的张艺谋到底想表达什么。

还是老老实实回归到电影创作的本质上吧。

好莱坞是今天最大的爆米花电影制造基地,但爆米花的精髓绝不是简单粗暴的官能刺激,相反,一部真正优秀的商业片,更应该多向度地对人心与人性发问。

电影,说到底还是一种情感交流。

它也许可以去到很远,但它的出发地,一定是导演炙热难耐,非说不可的创作冲动。

而《长城》输就输在,这是一部被资本,文化等大词绑架的电影,我们看到的只有炫耀的、冰冷的技艺。

没有灵魂。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