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节&活动 / 正文

中国电影美学论坛在在北京举行 探讨“中国电影的美学走向”

热点集中在几个方面上,一,如何实现现实主义;二,如何理解民族化;三,电影特性和电影语言是什么,从而又引发了电影和文学、电影和戏剧的关系等话题讨论。

4月26日,题为“中国电影的美学走向”的中国电影美学论坛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副处长徐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陆亮,以及来自中国电影艺术研究院和各大高校的李一鸣、贾磊磊、史可扬、吴冠平、李洋、钟大丰、李迅、杨远婴、虞昕等知名电影学者出席论坛并阐释了观点。

陆亮发言表示,近阶段中国电影面对市场持续增长、好莱坞大片引入、媒体和舆论环境变化等挑战,使得我们对电影观念、思想文化价值、电影审美价值等基础理论的拓展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当我们的电影创作越来越呈现出多品种、多类型、多样性并存的局面,尤其是互联网+对中国电影产生持续深入的影响,都要求在美学视野上寻找新的支持。

吴冠平教授谈到,80年代中国出现过美学讨论热,当时的热点集中在几个方面上,一,如何实现现实主义;二,如何理解民族化;三,电影特性和电影语言是什么,从而又引发了电影和文学、电影和戏剧的关系等话题讨论。

吴冠平还幽默比喻道:“现在很多商业电影在视觉上是《男人装》审美,展现男人的刚强和男人的欲望对象,而在主题上弘扬一种‘小确幸’的价值观,反映的是年轻知识白领及新型业态从业白领在高压都市生活中的追求。而对于艺术片来说,过去我们能在艺术片中看到很多隐喻或意象,现在的艺术片不知道是不是想对商业院线的口味有一个揣测和迎合,镜头越来越多,语言也越来越多。”

李迅以很多实例具体阐述了“3D电影的美学”这一新兴论题,他表示,目前国内缺乏相关领域的研究,基本只能交给外国团队,而中国3D电影应该将中国的传统元素融合进去。《阿凡达》《冰雪奇缘》《奇异博士》里做了很多气块、粉尘等物质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受,最近上映的《金刚》里也特别设计了一段从即将被金刚击落的直升机里往外看的镜头,仿佛视觉也有了触感。中国建筑、中国园林等其实早就有3D美感建设的传统,下一步应探索如何运用到电影中。

陈刚也提到,媒介的变化是电影美学理论需要重新梳理的重要原因,就像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几次大的电影介质变革都带来了美学上的改变。今后的电影可能会涵盖虚拟影像技术,手机数字化影像等,都需要从美学上进行新的探索。

史可扬认为,中国电影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停滞的原因是,一个是实践上缺乏美学方面的突破和探索,难以促进理论发展;二是没有领军人物出现,不像第四代、第五代导演那样由一批创作者引发了美学上的变革。

虞昕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今天的观众和过去的观众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新生代观众对电影的解读和凝聚的电影文化热点对传统价值观是没有挑战的,甚至某种意义上更加保守,如依然对父权、政权进行宣扬和崇拜。“最近达康书记很红,《人民的名义》这部剧里没有小鲜肉,事实上去年、前年我们看到的电影产业报告,电影演员的票房排行前十名里没有小鲜肉,排在前面的依然是成龙、周星驰、葛优这些演员,小鲜肉并不是消费最重要的指证。”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