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自然电影开始追求着要卓越地讲好故事了

当今的电影艺术家即便再自恋自大,也不敢轻言要弃置故事。虽也有心犹不甘者,但电影要讲好故事俨然已是大势所趋,不然,会被业界内外质疑讲不好故事是否缘于缺乏基本和正常的思维和生活逻辑。

 

当今的电影艺术家即便再自恋自大,也不敢轻言要弃置故事。虽也有心犹不甘者,但电影要讲好故事俨然已是大势所趋,不然,会被业界内外质疑讲不好故事是否缘于缺乏基本和正常的思维和生活逻辑。正因此,不要说故事片了,就连本来并不大容易讲出通常意义上故事的自然电影,也开始追求着要卓越地讲好故事了。

由SMG尚世影业和BBC地球影业联合出品的《地球:神奇的一天》正在热映,它之所以为观众津津乐道,不可否认,讲故事真是达到了臻美的境界。

我一直认为,当故事片创作者要在作品中求解形而上的一切时,自然电影因太谙熟自然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就容易更老老实实地去捕捉并记录下大自然的一切。这样的谦逊和自知之明,倒是让创作者在扛起摄影机时就怀有一种人文精神——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真诚地表达与自然对话、交流、探知的愿望。这本身就是故事的开始,因而也使镜头直接获得了故事的因子。像美国的《北极故事》、英国的《植物的秘密——行走》、法国的《迁徙的鸟》等自然电影,都是通过结构故事,来讲述动植物的生命和生存状态以及面临的困境,并让观众从中正视人类自身。

虽然自然电影可以引入一般艺术作品的故事模式,但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也已经形成了特殊的故事叙述规律。在自然电影中,情节和细节成了故事最为重要的支撑,它们构成了我们的认知所难以想象的自然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矛盾冲突,且悬念迭起。《地球:神奇的一天》以一个昼夜为时间轴,将地球各地各处(包括地理的、物理的、天象的等等)合成一个空间,构筑以太阳与生命为主题的完整故事。大自然变化无穷,所以其情节和细节几乎无可预测,但该片却极其出色地顺应了这种自然状态,捕捉到令人惊叹的真实细节,使我们能在“一天”的规定情境中,看尽自然和生命的阴晴圆缺。

影片里有两段情节及其细节让我难以忘怀。一段是非洲原野中年轻的雄性长颈鹿向旧领主发起挑战。一向觉得长颈鹿是性情温和的动物,但其实好斗是几乎所有雄性动物最为强大的基因,因此为了获得生存的领地和雌性同类的青睐,即便看上去斯文高雅如长颈鹿,在同类之间同样会展开生死决斗。两匹长颈鹿激战的镜头里,每一次出击都让人心惊,最后失败者被放逐进茫茫的沙漠,我们不知道它最后的命运,但可以想象自然的延续。

另一段是在欧洲一条宽阔平缓的河里,已在河底沉睡了三年的蜉蝣虫蛹开始孵化。新生命的孕育却让我们看得柔肠寸断,因为蜉蝣只有一天的生命。这条河里的五百万只蜉蝣几乎在同一时刻孵化,然后跃出河面奋力起飞,开始盛大的求偶舞会,它们身上发出的光亮宛如天上璀璨的银河。这真是地球上最壮美的奇观之一了!夜幕降临,蜉蝣们走完相遇、交配、产卵的一生,把未来托付给了下一代。这时,我们发现自己早已陷入了故事的磁场——角色们在镜头中只要出现就是故事,或者说,每个镜头都是故事化了的,而且呈现得惊心动魄。如果说,该片贯串始终的动物角色可以彰显故事层次感并充满戏剧冲突地呈示主题,那么,每一个打开的情境和细节,则是让故事走向抒情浪漫的华彩乐章。

自然电影发展至今,还应当有突破和超越。说实话,我对自然电影目前惯用的拟人化故事叙述方式不很满意。譬如《地球:神奇的一天》中也有这样的桥段:拟人化地讲述走在寻找真爱路上的树懒。显然这其中有戏谑的成分,为影片平添了一抹轻松和喜感,问题在于,当观众如此容易地被带入,也就很容易地会被“代入”。一旦这样,人与自然在现实中存在的严重隔阂、割裂会被消削、粉饰、弱化,以致忘记了自己对自然的贪婪的索求和伤害。另外,这部影片试图让我们跟随自然,在“一天”内,从世界上最高的山走到最远的岛,从野外的丛林走到繁华的城市。最后,灯火通明的现代都市仅仅在颠覆了日夜轮替的规律这个意义上受到了诘问,但我觉得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影片的主题是太阳能量与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太阳能量赋予自然界以动力,赋予动植物(包括人类)以生命,现代都市“巨大的电能”这种光污染则已被证实不仅危害自然,甚至也危害人类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太过温情脉脉的结尾显然缺乏撼人心魄的张力。

最早使用“纪录片”一词的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将纪录片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我认为这正是对自然电影故事化叙述的阐释,也就是说,自然电影以富有创造力的故事手段来表述现实时,归根结底应该是表述人类,让人类得以实现并处理对自身的洞察、观照和反思。

关键词: 人类 自然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