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二十二》票房破亿 纪录片迎来了春天?

《二十二》的票房破亿了。这一结果大概打破了所有人最初的猜想。一周之前,它面临的境况还是,捉襟见肘的宣发费用,微乎其微的排片占比,以及其他种种碰壁与拒绝。

《二十二》的票房破亿了。

这一结果大概打破了所有人最初的猜想。一周之前,它面临的境况还是,捉襟见肘的宣发费用,微乎其微的排片占比,以及其他种种碰壁与拒绝。

没人看好这部片子,觉得太小众了。即使在导演郭柯以及宣发团队那里,他们奢望的也只是能够有20万观众走进影院,1600万票房已是所能预料的最大极限。

现在,真实的数字已经远远超出期待。8月14日上映至今, 《二十二》累计观看人次已经超过300万人,票房1.23亿,重要的是,势头并没有减弱的趋势。

1亿的票房成绩在商业片里屡见不鲜,对纪录片而言,却千载难逢。往前了说,从2016年陆川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创下6500万票房,到最近的《冈仁波齐》近亿票房,再到《二十二》的破亿,纪录电影不断在打破纪录。

相比与《战狼》破50亿,《二十二》的成功原因或许更值得探究,它是如何从不被看好实现黑马逆袭?而它的成功是否又意味着纪录片真的迎来了春天呢?

《二十二》成功背后:天时地利人和+主题

回过头来看,《二十二》的主题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日益缩减的数字、安静乐观的老人,历史的影像等,随手拎出一个皆能触达人心的柔软部分。

其实,现在说《二十二》的主题选择正确,倒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感觉。因为,在上映前,“慰安妇“的主题反而成为影片的最大牵绊,首先,是在找明星艺人帮忙宣传时,由于大家担心政治是否正确,题材是否敏感等问题回予了拒绝。再就是,冯小刚《1942》的失利让很多人相信:生活中压力巨大的观众,他们到电影院里渴望寻找忘却烦恼的麻药,而不是沉重苦难。由此及彼,《二十二》同样不被看好。

不过,好在《二十二》特殊的主题加持上天时地利人和,一切也就不一样了。

天时

《二十二》上映时间选在了8月14日,这一天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往后一天,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纪念日。

而整个7月到8月,又包含了建党节、建军节在内。民族情绪高涨,人们需要各种载体来支撑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而《二十二》里所记录的历史、过去,正能唤起大家“铭记历史、勿忘苦难”的情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战狼2》的成功也与之不无关系,承载了类似”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情绪释放。

地利

如果说《二十二》的主题可遇不可求,但它的档期选择,正如某影院经理所说,却能够给文艺片和纪录片很大的档期启示。

《二十二》选在了暑期档上映,一年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档期之一,同时,也是电影大盘最为火热的档期之一。待到《二十二》上映之时,已经是《悟空传》《建军大业》《战狼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将大盘炒得热闹非凡的时候。

“实际上,大盘不热,观众没有进电影院的欲望,票房是很难真正推动的。”在这点上,马灯电影总制片人包晓更深有体会,由他们出品的《冈仁波齐》票房成功的部分原因,就是在于“有意识地选择跟《变形金刚5》同周起片,我们周二起片,有三天的口碑期,所以《变5》周五上映的时候我们曲线已经很漂亮了,多亏了《变5》在内的同档作品热大盘。”

另外,《战狼》激起的民族情绪随着其票房的长久不衰,一直绵延到《二十二》上映,并顺利传递到影片上,可以说,《战狼》为《二十二》翻开了温良的情绪土壤。

而暑期档又是学生族群放假时间,他们是爱国题材电影的最大拥趸。在共青团中央最近报道的新闻中,一个开封的高中生因为当地没有排片,而自发组织一群人去影院请求排片。

最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二》上映前后,正是同类型影片扎堆的时候,前有《战狼》,后有《贪狼》《破局》,皆是动作题材电影,“正是因为以上三部影片类型相撞,反而让《二十二》能走差异化路线突围而出。”上述某影院经理告诉娱乐资本论。

人和

当然,《二十二》的口碑发酵,以及社交传播也是前所未有的。

以冯小刚晒出张歆艺写给他的信引发暴风开始,何炅、徐峥、李晨、舒淇、吴京等众多明星转发支持《二十二》,规模大到鲜有一部电影享受如此待遇。

而媒体的发声支持可以说是确定了舆论基调,特别是像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等党媒的声援稳固了影片的政治正确。最重要的是,党媒不止一次为该影片发声,像人民日报、人民网在影片上映一周内,曾多次为其助力。而其他权威媒体,KOL,如《冰点周刊》《人物》、毒舌电影、娱乐资本论的报道,加速了影片的社交传播。关于《二十二》的话题也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

再就是《二十二》的现实意义以及舆论发酵,引来众多影院为其提高排片率,而微博更是在首页顶端直接挂出《二十二》的banner。

还有《二十二》所引起的观众自发观影行为,据小娱一朋友透露,他的朋友自发买电影票请他公众号粉丝观看《二十二》,而小娱也在一些影院门口看到一些人组织的为路人免费发放电影票。

纪录片迎来了春天?或许太乐观

曾有业内人士说,当纪录片票房破亿的时候,就是纪录片崛起的时候。

不得不承认,《二十二》闪亮的票房成绩确实给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甚至不少人觉得,纪录片的春天已经来了。而关于纪录片春天来了的预言一直未曾消减,且随着《我们诞生在中国》《冈仁波齐》等爆款的产生一浪高过一浪。

“两年前,我们公司出品的一部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当时票房过一千万的时候,行业内的朋友也很兴奋,觉得春天近了。市场确实在不断增长,有更多的影院愿意给纪录电影机会,也看到了观众真实存在,看到观众本身在升级,但大银幕上能看见的纪录电影还是很有限。”包晓更如是说道。

在编剧史航看来,说纪录片的崛起有点乐观,“崛起是指观众观看纪录片已经成为习惯,而现在只是个案”。另外,《二十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不具备可复制性,”《二十二》的访谈结构换一个主题的话,院线未必那么容易接受。”包晓更说,虽然他也觉得纪录片还未必达到热潮,但表示温度一定会稳步上升的。

尚世影业总经理助理石岚持有相同观念,“在中国,纪录片的观影人群都是有限的。即便是激起了口碑效应的佳片,它的人群数量扩充也是极其有限的。这两年纪录片的好成绩让人振奋,但真的没有到‘崛起’的地步。”

他向娱乐资本论透露,“纪录片整体观影数量的随着上映时间的衰减也是每周盘旋而下。但“口碑之作”《战狼2》的情况就很不一样,商业片人群基数巨大,衰减缓慢,极盛值可观。如果做一个纪录片的年度对比数据,相信它的总观影人数的增长率可能并不高。”

对于接下来会不会迎来一波纪录片投资热潮,尚世影业总经理鱼洁说,有可能,但还不至于一窝蜂扎堆。

“但抛开电影院不谈,纪录片的春天我们确实能感觉到,是比较近了,比如去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上的火爆,已经证明了纪录片观众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激增中。”包晓更告诉娱乐资本论,纪录电影即可以在创作上走得很深、很远,又可以在市场上走得很宽、很广,“比如我们手里的这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可能会变成不同版本的作品、变成艺术展、变成出版物、变成持续的创作计划……纪录片做好了是个产业,可能比剧情片更值得投资。”

关键词: 票房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