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稳破500亿

2017年的电影市场,热闹是热闹了,可也留下了一些问题。

截止到2017年11月11日,我国电影市场已实现累计票房490.5亿元,距离500亿仅有10亿的缺口,接下来还有《正义联盟》、《妖猫传》这样的大片上映,还有《不成问题的问题》、《暴雪将至》、《嘉年华》等一众品质小成本电影上映,再加上热映的《雷神3》、《东方快车谋杀案》,总票房突破500亿应该不成问题。就目前490.5亿元票房来说,已经超过了2016年全年的455.06亿元。

2017年每个热门档期都赚得盆满钵满

2017年能够突破2015年、2016年的400亿票房,即将进入500亿票房大关,与热门档期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的超预期票房成果分不开。

2017年这三大档期总票房都远远超出电影人的预想。先是春节档最终收获33.4亿票房,打破了2016年春节档30.4亿票房记录。成为七天档期总票房排名第一。而且大年初一1月28好单日票房8.04亿,超越2016年大年初一2月8号票房6.47亿近一个亿。2017年春节档还有一个大变化,那就是高票房影片不再是一枝独秀,多部影片同时竞争,观众也不再偏爱一家。今年春节档《乘风破浪》、《大闹天竺》、《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分食市场,基本都是在10亿票房左右,不再出现2016年《美人鱼》一部作品拿下33.9亿票房的现象。

春节档之后的暑期档更是出现了大家都没有预想到的《战狼2》,一举拿下了56亿多票房。据统计,暑期档7月到8月,中国内地总票房124亿元,首次超越百亿大关,创下暑期档内地票房的最高纪录。小而美的低成本电影《冈仁波齐》、《二十二》等也能在这个市场找回一席之地,票房破亿,也让人看到文艺片的商业盈利之路。

紧接着的国庆档也是打破去年同期纪录,创下了30亿票房,也是国庆档历史最高票房成绩。今年国庆档6部国产片一同上映,观众的观影热情被点燃。票房最高的是《羞羞的铁拳》,目前已有21.9亿票房,可以是一骑绝尘。

除了国产片聚集的热门档期票房走势大好,好莱坞大片喜欢扎堆的4月、5月、9月、11月也是亮点频出。尤其是情人节、清明、五一、端午档期,好莱坞大片屡屡破10亿,国产片反而一片死寂沉沉。《速度与激情8》仍旧是吸金大作,斩获26亿多票房,《金刚狼3》、《金刚:骷髅岛》、《美女与野兽》、《变形金刚5》、《极限特工》、《生化危机:终章》、《神奇女侠》等也都不错。还有《看不见的客人》、《摔跤吧!爸爸》、《天才枪手》这样的小众批片,也是成绩斐然。

可以说,今年一整年中国内地票房都是涨势喜人,市场持续升温。国产片热门档期的发挥超出预想,剩余冷门档期留给好莱坞进口大片去点燃,观众的观影兴趣持续不减。

电影票房成绩喜人,有哪些非常有意义的现象呢?

内容为王

2017年尽管出现了50多亿的单片票房,还出现了两个20多亿的单片票房,10多亿的票房作品更是很多,但是烂片圈钱的套路基本可以宣告失败了。此前只要弄一个名气大的IP,找几个人气明星,拍一些高大上的场景,拼几个段子,就凑成一部电影,票房也能出其以外的纷纷破亿、破10亿。这种现象在2017年基本不存在了。同样套路的《缝纫机乐队》在国庆档也只获得了4.5亿票房,难以复制2015年《煎饼侠》10亿票房成绩。

这种现象不仅适用于国产片,也适用于好莱坞进口大片。只有好内容、好口碑,观众才会愿意买票。在这种观影风气推动下,不少小众文艺片迎来了市场春天,取得以往不敢想象的成绩。《摔跤吧!爸爸》票房破10亿,《冈仁波齐》、《二十二》、《看不见的客人》、《十八洞村》、《七十七天》等,都是在口碑推动下俘获观众,票房看涨。

国产片“IP+鲜肉”不再管用

2015年一部《捉妖记》震惊了中国电影圈,玄幻+鲜肉的模式拿下了26亿多票房,随后稍带魔幻特点的《美人鱼》也拿下了33亿票房,而且影视圈刮起了IP风,将人气高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成为赢得票房、收视率的法宝。但是时过境迁,今年的IP+小鲜肉电影纷纷扑街,有的是大亏本,尤其是投资很高的玄幻IP片。《鲛珠传》就是这样的结果。投资高达2亿票房,最终票房才1.13亿。据说原本有系列电影计划,票房成败,近几年估计不会有续集出现了。还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悟空传》、《绣春刀·修罗战场》、《建军大业》等也都没达到预期

观众审美在变化

从2017年的电影票房可以看出观众的审美已经在变化。励志、有大情怀的文艺影片必然会受到观众喜爱,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追捧。而虚有精美画面、几千个特效镜头的影片如果没有扎实的剧情跟上,观众不会喜欢看。喜剧、动作仍是观众最爱的类型片,如果是喜剧+动作,那就是双重保险,票房一般不会太低,除非笑点不好看、动作不好看。最后,观众越来越喜欢看情节逻辑紧凑的影片,那些台词推进毫无逻辑可言的影片,基本可以被打入冷宫了。以前忽悠一下小朋友还可以,如今基本不可能了。

好笑、励志、感人、有价值、动作、紧凑,成为当下电影的关键词,具有现实感也是今年电影成功的一大审美要素。

票补依旧百试百灵

在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三大档期高票房背后,有一个词不能忽视,那就是“票补”。可以说,票补大法,是三大档期能够超额完成任务的关键点。尽管2016年票补一直备受诟病,由票补牵扯出的《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更是将票补推向风口浪尖。不少影视人称,票补是中国电影的毒药,迟早会毁了国产片。不过,誓要盈利的线上购票平台,经过一番厮杀之后,仍用票补这一招。因此每到热门档期,9.9元、8.8元、0元看电影的活动重现江湖,观众也是抱着“抢到就是赚到”的心理走进电影院。因此有人戏称,没有5000万都上不起国庆档。

相比于往年,今年的票补力度更大、范围更更广、花样也更多。对于制作方来说,热门档期竞争大,在类型、阵容、制作规模差不多的情况,预售情况越好,越能抢占优势,获得的排片也会更高。因此,票补就是推高票房的有利方式。

从长远来看,票补刺激票房增长并不是一件好事。不少影片票房虽然很高,但是题材老套、剧情弱、演技差的吐槽声也是不断,春节档多部影片口碑都不高,《大闹天竺》更是跌到3.9分,《西游伏妖篇》5.6分,《乘风破浪》也只有6.8分。

从电影市场的整体持续繁荣来看,这种通过营销提升票房只能是短期有效,随着观众审美水平提高,观影需求变得理性,再多的票补也难以诱惑到观众去看一部评分低于5分的影片了。

2017年的电影市场,热闹是热闹了,可也留下了一些问题。总的来看,口碑决定票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在口碑的带动下,那些营销手段就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了。

关键词: 电影票 中国 房稳破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