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阿修罗》的惨败 也是中国原创奇幻题材电影的失败?

《阿修罗》等所谓“工业化”制作的尝试,始终建立在不成熟的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上。而所谓“西方工业化体系”出品,不过是花钱请了一堆好莱坞团队,用传统的方法去搏一搏前程。

奇幻题材始终是中国电影的软肋。今年七月,一部斥资7.5亿(宣发称)的《阿修罗》,又一次用它可怜的4880万票房证明了这一点。

伴随着7月15日的撤档通告,上映还不足三天的《阿修罗》就这样黯淡地走完了自己的院线之路。此前上映时冲击“三十亿”的豪言也只好在夜风中烟消云散。

“耗时6年,使用35个国家行业人才制作,斥资7.5亿,2400多个特效镜头,30余个棚景,56公里的蓝布系统,在青海、宁夏等地取景实地拍摄,聘用曾参与过《阿凡达》、《指环王》等项目的好莱坞专业人士参与制作。”

这些单词结合在一起,让《阿修罗》很有底气地宣称自己是纯正西方电影工业出品的电影。但1亿美金的成本,和不足5000万人民币的票房,却明晃晃地告诉观众,《阿修罗》已经成为中国探索“电影工业化”制作的又一个失败案例。

不过,与多数国产电影相比,《阿修罗》还是具有一些不同的气质。它的失败如果用简单的烂片来概括,也是有失公允的。

面对大投资、大制作却出烂片这一现象,《阿修罗》所代表的一类影片有着很多值得讨论的价值。

所谓“西方电影工业出品”,和真正好莱坞拍摄的电影有何不同?《阿修罗》的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它的营销策略真的错了吗?对这些问题抽丝剥茧,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经验教训,这比电影票房成功具有更大的意义。

“西方电影工业出品”的误区

2018年,“工业化”在拍电影的圈子里成为热词。4月北京国际电影节将“工业化”作为主要议题刚刚讨论完,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这个单词又屡被提起。

对于导演,尤其是有心思拍摄大片的导演来说,这个词仿佛有一种魔力。科幻电影、奇幻电影等都是大投资、大制作的题材领域,不少中国导演都想尝试一下。

从《捉妖记》,到春节档的《西游记》系列,在奇幻电影领域,这些国产奇幻片最成功的作品也无法企及《阿凡达》、《指环王》、《加勒比海盗》等好莱坞大片,甚至连凉透了的《纳尼亚传奇》这档次的,也比不上。

面对这样的现象,中国电影行业的有识之士,开始尝试性地开出了自己的“药方”——电影工业化。

“电影工业化”这个词出现的早,2008年《阿凡达》的盛况让中国的电影人开始关注。而近两年伴随互联网平台对文创行业影响的不断深入,“电影工业化”成了谁都会说的热词。

1

对于“电影工业化”的本土化,国内始终在摸索中失败,又在失败中摸索,缓慢地获得一点成绩。就像2017年《战狼2》的成功就是在过去多次经验的帮助下,最终为中国电影打开了战争类型片的大门,而林超贤的《红海行动》再次成为爆款,则预示着中国在这一题材领域已渐渐找到了脉络。

然而,单一类型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工业化”已经成熟。

2016年,张艺谋花了10亿人民币(1.5亿美元)拍摄《长城》,剧组从导演、编剧、演员,到摄影、灯光、特效、动作指导,乃至于翻译都选择专业人士,尝试以“好莱坞”的工业模式拍摄一部电影。结果都知道,张导那一年名声不保。

国家实现“工业化”并不是建立几座工厂就代表着完成,在工厂的上下游,都必须形成配套的产业和模式。当学校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工人,市场能不断消化生产出来的产品,产业链之间形成良好的联动,才算真正实现了“工业化”。

反映在影视行业,“工业化”的道理同样如此。

如今,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超越美国,20亿+级别的电影不断涌现,电影院线向三四线城市进一步下沉,这些都代表市场对高成本“大片”已经具备良好的消化能力。

但在人才培养方面,摄影、灯光、特效、动作指导...,国内依然缺乏成体系的培养和晋升机制。这些决定着一部电影下限的职务,其重要性低于导演、编剧、演员。当大资本入场,提高了行业薪资水平,而培养机制的匮乏让人才的出现极具偶然性。

对比来看,好莱坞经过百年的发展,电影行业各个职务都有对应的权益组织。例如其中最具权利的CAA。从剧本编剧到电影后期制作,从演员到导演,CAA“教科书式”的明星经纪合作模式,让它在多年发展后,始终能稳定地提供系统人才,而且都是顶级人选。这种持续的造血和风控能力是中国“工业化”缺乏的关键。

而在产业链的良性合作方面,中国电影行业也处于糟糕境况。

据说,《阿修罗》在后期特效上花费了约2亿元人民币,而多位专业人士在观看《阿修罗》后也都表示,“光从特效来说,《阿修罗》超出我的想象,质量很高。”但这笔两亿元的高额花费主要由好莱坞团队获得。

在国内,电影导演、制片、演员自然风光无限,但影视后期却称得上是“内忧外患”。

尽管国内市场对于特效的需求和投入在不断扩大,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后期时间被挤压,工作排期混乱,公司账期严重拉长等问题正愈演愈烈,连MORE VFX的创始人徐建都发出了“都是死,不如死的舒服些”的怒吼。

前中期资金密集,后期日子却苦不堪言,无形中双方产生了撕裂。在近期上映的电影中,《动物世界》的特效由好莱坞维塔工作室完成,《邪不压正》则交给了好莱坞的另一视效巨头数字王国。

国内电影特效后期与前中期之间,已经存在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断层。

在剧情片、类型片等特效需求中外重叠的题材领域,这一断层尚不明显。但在怪兽、奇幻、超英等视效为王的题材领域,这种断层却有些致命。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就很难获得观众的“信赖”。

《阿修罗》等所谓“工业化”制作的尝试,始终建立在不成熟的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上。而所谓“西方工业化体系”出品,不过是花钱请了一堆好莱坞团队,用传统的方法去搏一搏前程。中国不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撑起了一张“好莱坞”的皮,用这样的方式拍摄一部电影,被我们看见的那些漏洞真的只是偶然吗?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电影工业化体系不成熟时,像《阿修罗》这样的失败恐怕还会经历更多。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