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风味人间》:岁月流淌,不变的永远是最初的味蕾

中国的饮食跨越山海,跨越时空,向每一个中国人走来。

年度最期待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终于来了,上线短短几天又创造了巨大的点击量,也是再一次掀起了人们对美食和爱的讨论。

人们之所以如此期待这部纪录片,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主创团队曾经创造出了现象级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都有超高的水准,可是到了今年年初播出的第三季就不行了。各种矫揉造作,各种胡乱堆砌,好好的美食纪录片硬是给拍成了卖铁锅卖菜刀的广告片。

第三季的水平之所以如此断崖式的下跌,是因为背后的主创团队换班子了。换了烧菜的老师傅,烧出来的菜还能是一个味吗?

原来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导演陈晓卿怎么不继续指导第三季呢?

原来是创作理念不合,领导想让他沿着《舌尖上的中国》一开始的路子,继续指导第三季。

可是,他觉得这个路子已经走到死胡同了。现在应该做的是放眼世界,拍一部以中华美食为主体,全球背景之下有着更大格局的美食纪录片。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应该是双方没谈拢。然后《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换了烧菜师傅,而陈晓卿选择了从央视离职。

跳出体制后,陈晓卿导演在创作上就完全自由了。然后他就顺着自己的思路,拍摄制作了这部《风味人间》,你说这怎能不让人期待呢?

陈晓卿导演还真是不负众望,《风味人间》第一集一上来就质感十足,完全找到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味道。

我们这些观众也是一下又找到了当初看《舌尖1》给人带来的惊艳体验。真应该感谢陈晓卿团队一次又一次的带着我们通过美食在回味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点东西。

《风味人间》第一集一开场就讲了阿勒泰地区的牧民随着四季的变化不断地迁移流转的故事。

这些牧民夏季有夏牧场,冬季有冬牧场。牧场的地点流动,自然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他们放牧时口中的风味更是顺应季节的选择。

夏牧场时他们宰杀新生的羊羔,来犒劳幸苦的家人,更要为接下来的迁移做好食物的准备。

到了冬牧场时,大雪封山,不仅羊群的草料稀少,牧民过冬的食物也不太多。哈萨克族的牧民很自然的选择了腌制马肉。

看到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牧民的这个故事,我一下就想起了新疆作家李娟的《冬牧场》。

真的很像李娟笔下的阿勒泰。

上网看了一下,发现很多网友有着和我相同的看法。再一看原来陈晓卿团队还真是顺着李娟的文字拍的这个小故事。

李娟这位描写新疆的女作家,国内很多人还不太熟悉。在这里,借着这个机会,一定要要好好说道说道她。

李娟是天生的作家,她的文字自然生动,犹如涓涓溪流,直往人的心上流。读她写的阿勒泰系列的散文,真是让人如痴如醉,一瞬间就拉起了内心对这个地区的向往之情。

李娟我是逢人必推,读她的文字真是享受,那感觉就好似灵魂出窍。虽然我们读的时候可能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但灵魂早已跟着李娟畅游在新疆。

李娟,写的这么好,文学界自然也是公认的了。梁文道,王安忆这些作家对李娟的作品也是高度赞誉。

说完了李娟,我们再来看看《风味人间》。

《风味人间》第一集里最后的一个故事也非常让人感动。讲的是台湾的一对父子出海捕鱼的故事。

父子二人还在坚持传统的捕鱼方式,那就是开着镖渔船,站在镖鱼台,一镖下去,一击即中。

年轻的镖鱼手继承了父辈的传统,勇敢地站上镖鱼台,这一刻他毫不畏惧,只想在海浪之中战胜自己。

父子二人的目标是海洋中的短跑健将旗鱼,这种鱼在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之中也出现过。

我不知道年轻的镖鱼手有没有读过这本小说,但是他在海上的表现还是让我想起那位老人。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守候四个月,搏战两小时,台湾的那对父子最终还是捕获了一只旗鱼。

从阿勒泰地区的牧民到台湾的渔民,从羊肉,马肉,再到海鲜鱼肉,中国的饮食跨越山海,跨越时空,向每一个中国人走来。

这其中不变的是四季的流传,自然的变迁,传统的继承,还有中国人最根本的人间风味,家国天下。

变幻的岁月里,不变的永远是每个人最初的味蕾。

电影界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原文地址:http://www.dianyingjie.com/2018/1030/31460.shtml

关键词: 味蕾 风味 人间 岁月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