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接地气还是炒冷饭 香港导演北上迎来第二春?

《亲爱的》在评分超过《甜蜜蜜》时,陈可辛才开始在微博上“煽情”:“亲爱的们,今天睡醒,心空了一块。因为昨晚人齐的宵夜后,我们算是告一段落了。刚刚团队说今天的评分8.7分,已近过了《甜蜜蜜》的8.6.谢谢你们帮我跨过了这个18年的槛。”

《亲爱的》在评分超过《甜蜜蜜》时,陈可辛才开始在微博上“煽情”:“亲爱的们,今天睡醒,心空了一块。因为昨晚人齐的宵夜后,我们算是告一段落了。刚刚团队说今天的评分8.7分,已近过了《甜蜜蜜》的8.6.谢谢你们帮我跨过了这个18年的槛。”

这个槛在征战内地市场9年时迈过,对陈可辛来说无疑意义重大。即使在此前的点映和采访时,陈可辛都没有表现出信心满满,因为“只有看到内地观众有反应,我才能放下心来”,还有,“每一个拍电影的方向,都是一个一个耳光打过来的。”

“接地气”的《中国合伙人》5.4亿以及《亲爱的》过两亿,王晶“炒冷饭”的《澳门风云》5.2亿探索出的是与陈可辛截然相反的“合拍片”路径——一种不再顾及港味、内地元素如何融合,而是找内地演员讲一个纯内地的故事,另一种则是将二三十年前兴盛时期的香港娱乐片换汤不换药、召唤原班人物,搬上大银幕,结果都获得至少是普通观众的“投票”。

《亲爱的》海报陈可辛也曾在内地经历过过水土不服和“大片恐惧症”的痛苦探索,而后一种的代表王晶很早前就来内地炮制过一系列喜剧片,虽然也卖钱但被一直被骂为“烂片”、好容易走心一回的《大上海》却票房落败。重回老路翻拍经典“赌片”,地点从香港换到澳门,请回“赌神”发哥,结果《澳门风云》5个亿!

“有走出来吗?有吗?”当记者向陈可辛提起“香港导演内地走出低谷”这个话题时,他还不禁发问。《澳门风云》票房成功后的王晶则放话:“内地没有成熟的商业大片,没有可复制的模式,还是我们香港老一辈导演擅长。”

2014年从票房数字来看,有点像是华语电影的“大年”,除了陈可辛的《亲爱的》,徐克翻拍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3D》,尔冬升将目光投向横店的群众演员,讲起普通内地人的生活的《我是路人甲》。

“炒冷饭”代表王晶则继续翻拍内地版“赌片”系列,《澳门风云2》演员阵容和投资都有所升级。尝到甜头的他还要翻拍另一部老港片《跛豪》,影帝张家辉主演。除了《澳门风云》,这几年在内地取得口碑、票房都不错的几部港片《窃听风云》系列、《寒战》和《风暴》都有点像是改造过的“冷饭”,《澳门风云》是改造赌片,这几部则是改造港式警匪片。

不过,不论是哪个“阵营”,似乎都已经不想再聊什么“港片回勇”、“合拍片”,正如和陈可辛两度合作的内地编剧张冀所说:“人家韩国的类型片都拍成什么样了,再讲什么‘港片’就是白头宫女话天宝了,还不如讨论大中华文化圈。”拍摄《打擂台》、《救火英雄》的青年香港导演郭子健则总结:“所谓的香港精神,从来就是变化。”

“港片”对于很多内地影迷而言曾是最难忘的影像记忆,CEPA协议签订之后,曾经“遥远”的香港导演集体北上拍“合拍片”,很多作品都被扣上“失去港味”、“烂片制造”的帽子,甚至曾被内地媒体痛斥“七宗罪”。这两年陈可辛、徐克、吴宇森、尔冬升等导演将工作重心全盘放在内地,借助更大的市场和资源努力制作纯内地题材;而王晶、麦兆辉、庄文强等则将老港片的成功类型赌片、黑帮片、警匪片进行“炒冷饭”式的改造。一边是更加融入内地,一边依旧以香港为基地拍摄类型片,“香港导演北上”似乎有了新变化。

“接地气”代表陈可辛:从“大片症候群”到迈过18年的“槛”

陈可辛内地票房(2003-2013):

《如果爱》 2005年 3000万元

《投名状》  2007年  2.0亿元

《武侠》     2011年 1.7亿元

《中国合伙人》 2013年  5.4亿

  水土不服 曾患“大片症候群”

陈可辛讲过一个“笑话”,刚来内地拍片,想拍个一千万的电影根本找不到投资,却有很多人拿着一个亿排队请他拍大片。2005年的《如果。爱》是陈可辛来内地合拍的第一部电影,擅长拍城市爱情的他将《甜蜜蜜》变“大”,增加歌舞场景,小试牛刀,票房和口碑都还行。

但接下来他就遭遇了“大片之痛”。2002年《英雄》内地海外大卖之后,古装大片开始蔓延开来。陈可辛也不免俗地拍摄了《投名状》。这部影片拍得非常辛苦,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片经历了太多“天灾人祸”和人事摩擦。打着“古装大片”头衔的《投名状》融入了他对人性、战争的思考,影片投资巨大,集结了李连杰、金城武、刘德华等大演员和须兰等八大编剧,最终内外收回2亿票房,同期被冯小刚的《集结号》给打败,投资回报勉强持平,对陈可辛来说却是一场劳心劳力的战役。

“当时冰天雪地,零下二十极度,拍摄队本来住北京,路却被山西进京的煤车堵住,每天塞车七、八个小时。”物质条件的艰苦倒在其次,《投名状》开镜前剧本全被推倒,第一场拍劫清兵,“每天五六百个工作人员挤在我面前,有好几百个问题等着我去解答或做决定,但我着实没有答案。”为此陈可辛甚至患上“神经官能症”,回港一两天,不想再回去。制片人黄建新回忆:“这么大的戏,我们都没拍过,可能美国人做过,因为有系统,但内地团队对商业片没有那么细致的分别,一个岗位可能要干好几个活,我们只能摸索着来。”

陈可辛成立“人人影业”后任监制、由陈德森导演的第一部“大片”《十月围城》也在拍摄过程中遭遇过类似的“大片综合症”。陈德森拍了一两个星期,已经很大压力,生病了要回香港,一个月后才回来。刘伟强、陈可辛都帮忙“挨了”一阵,才一起将电影按照“陈德森思路”拍完,最终票房差不多3亿,但遭遇票房猛兽《阿凡达》,整体依旧没赚钱,“人人影业”也就此终止,后来改头换面成立了“我们制作”。

《投名状》大场面,每天有几百个问题要解决这两部片子虽然都劳心劳力,但都获得了较好的口碑,也没有赔钱。最让陈可辛“挫败”的其实是投资1.7亿的《武侠》,他将武侠和“悬疑”元素进行结合,刻画了盘香闹钟、鱼鳔避孕套等许多有趣细节,是陈可辛对“武侠片还有一百个片种”的探索,但最终票房、口碑都和预期相差甚远,亏钱之余,对陈可辛造成“很大打击”。痛定思痛,陈可辛决心,下一部就拍个中小投资的电影,正巧中影的韩三平拿给他一个剧本,就是《中国合伙人》。

“最大的分别是,《中国合伙人》之后,基本就不需要再拍古装片或者拍大片了,其实现实题材有很多不同的,那么其实就很宽了,好像回到一个大海里面去,各种类型都可以试试。”陈可辛回想这几年的从业经历感慨道。

  移植情怀 迈过18年前的“槛”

中影的韩三平把《中国合伙人》的剧本拿给陈可辛时,希望他用拍《甜蜜蜜》的感觉来拍这部电影,表现中国内地特别是北京的现实生活。“中国这二三十年来的变化,跟香港当年那二三十年的变化是差不多的,这个过程陈可辛是亲历者。”

“反正拍现实题材也是我喜欢的,拍人的情感的东西,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情怀等等,都可以。”拍摄《中国合伙人》,陈可辛不仅是导演,还是投资人之一,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18年前的《甜蜜蜜》之所以经典,不仅仅因为那一段美好的爱情际遇,更因为电影里所记录的真实时代感和命运感。即使在今天看来,内地观众也会有共鸣之处,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小人物,心怀大志的女人和乐观憨厚的男人,终于做上“香港人”,却跟随时代潮流漂向更遥远的美国,最初的梦想和爱情早已历经沧桑。爱情穿针引线下的“众生相”让每个人似乎都能看到时代洪流中的自己。而二三十年前发生在香港的一切如今仍在深圳、北京这样的“移民大城市”延续、变化。

《中国合伙人》讲的是三个内地屌丝的“奋斗史”,陈可辛说这是他最“个人”的一部电影,关于成长,关于友谊,关于天真的失落和时代情怀。片中的“学英文狂潮”、“出国热”和《甜蜜蜜》中的情节不无呼应。黄晓明直白的爱情,出走美国的女友,也让人看到曾经的黎小军和李翘。当然这次主打的不是爱情而是“兄弟情”,但时代的特征和个体的选择都嫁接得都不错。类似的当代现实题材,内地导演都很少拍过。

如果说《中国合伙人》还有一定的喜剧、浪漫元素,那么《亲爱的》就是一次更加“接地气”的尝试,作为一个香港导演,竟然将目光投向“打拐”这样敏感而写实的题材,连内地导演都少有涉足。

有人质疑陈可辛能否表达好内地题材,有人称赞他“一人单挑计划生育政策”勇气可嘉,有影迷称“像水军一样打五颗星,因为这是好的开始”,但陈可辛起初并没有太高的“姿态”,“看中这个故事还是被其中‘人性’的‘情感’的东西打动”,而他也自称不会拍第六代导演那样犀利的批判现实的电影,“希望悲剧里也有温暖的情感”。

对于仍有人质疑他用“温暖”来规避“审查”,迎合主流口味等,陈可辛则笑称只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在拍电影,“我们可能用一些很表面的角度去看警察、看法官、看公务员,其实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他们也不容易,我是喜欢用这个角度去看,不只是做导演,做人我也是这样。”

陈可辛曾说: “我的身份是香港人,你要拍内地的东西,永远都有一个能不能接得上地气的考虑。”

如今,陈可辛说,《亲爱的》终于迈过了18年前《甜蜜蜜》的“槛”。

 内地“合伙人”  编剧张冀的“夹带私货”

陈可辛多次提及与他两度合作的内地编剧张冀,“他给我的电影增加了很多格局的东西。”所谓格局,也就是张冀对于内地社会的体察和敏感,这一部分正是陈可辛所缺少的。

张冀其实也曾算是陈可辛的影迷,“他的每一部电影我都看过,他在香港时候就很接地气,比市民视角略高一点,拍很生活化的电影。”所以为陈可辛写剧本,张冀称多少都能去想象一下导演会怎么拍,“肯定会围绕为导演服务的大方向,但我们相互之间都会有妥协。”陈可辛说,张冀承担了帮助他将故事与时代、社会粘连起来的重要功能。而曾经被老搭档林爱华“吐槽”“折磨编剧”的陈可辛这次则展现了难得的“开放”,张冀说:“导演的心态很开放,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信,有意识地接受内地工作人员的意见。”

和很多北上的香港导演一样,陈可辛的核心团队合作几十年的香港老搭档,“好多时候要讲默契,大家讲中文的很多时候可能都有一些言语的误会。”和张冀的合作源于《中国合伙人》。最初陈可辛仍然找老搭档林爱华写《中国合伙人》,但怎么写都感觉不对劲。于是有人向他推荐了《疯狂的石头》编剧周智勇,张冀作为周的搭档一起来完成这个剧本。

到《亲爱的》时,因为张冀对这样的现实题材更感兴趣,于是独挑大梁。《中国合伙人》是张冀参与写作的第一个电影剧本,《亲爱的》让他升级为“合伙人”,陈可辛说:“跟张冀的两次合作都非常默契,以后还希望有很多现实题材能跟他合作。”

“写实、真情、命运的荒谬感,在总体的基调上,大家一开始就是高度统一的。” 张冀称很欣赏陈可辛电影的现实主义色彩,而作为一个“电影编剧新人”,能通过大导演的电影“夹带私货”,传达自己的理念,也是幸运的。

“我希望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能做成不同的阶层,变成社会浮世绘。”于是他让郝蕾和黄渤离了婚,把张译写成土豪。关于让两人离婚的事儿,陈可辛和张冀“僵持”了很久,陈可辛反复顾虑,“离婚合适吗?会不会冲淡爸爸妈妈一起找小孩的主题?”而现实中的那对夫妻也是没有离婚的。

张冀说服了他:“离婚,将他们的阶层拉开了,他们的观念、态度和处事方式都产生了分歧,于是矛盾开始了。而随着他们一起寻找小孩,这种分歧又走向了和解的曲线。”陈可辛称幸亏采纳了他的意见,“要是我当时改了可能戏就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了。”

结尾让赵薇怀孕也是张冀的设定,“不是希望,而是命运的荒谬感,实现愿望的时候就一定是幸福的吗?这一点我跟导演是观念一致的。”对于陈可辛的融入内地的做法,张冀的看法是:“这不仅仅是为了内地市场,而是导演生活到了一定的层次,选择拍更大的题材无疑是艺术视野的上升。”

 “接地气阵营”:香港大导如何玩转内体题材

  徐克:红色经典+技术控

除了陈可辛外,徐克这几年也扎根内地,在 “狄仁杰”系列后,更是将目光投向内地独有的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的“徐老怪”版令人好奇,首款海报就是充满现代科技感的“打飞机”图,徐克说,“这是一部拿枪的动作片”、主演张涵予透露,可以当中国的“007或者《谍影重重》看”。

擅长武侠动作的徐克“北上”似乎不存在强烈的“水土不服”,而他也是目前华语导演中唯一两部电影票房过5亿的香港导演《龙门飞甲》5.4亿,《狄仁杰之神都龙王》5.9亿。

  尔冬升:回归温情 拍内地横漂族

尔冬升曾为内地影迷称道的是温情脉脉的《新不了情》、文艺至极的《阮玲玉》,进军内地拍动作大片却遭遇严重“水土不服”。《新宿事件》讲述在日底层华人艰辛生活,因为过于暴力不愿剪片而放弃内地市场。

拍摄“横漂族”生活的《我是路人甲》无疑回归“温情”,将目光头像内地小人物,能否拍出惊喜让人期待。

  许鞍华:走出“天水围” 内地群星文艺大片

《黄金时代》是许鞍华最大规模宣传的内地题材电影。从描述香港市井到改编传奇人物生平,在“格局”上至少变大了很多,这无疑是许鞍华的心血之作。被问道香港导演电影丧失“港味”,许鞍华说,“就算我们今天仍在香港拍片,味道也会变呀,因为社会在变呀。”

许鞍华告诉时光网记者,陈可辛那种“接地气”的内地打拐故事,就算是她也有可能尝试,“我很喜欢这个故事。”

 “炒冷饭”代表王晶“自述”:从“烂片王”到5亿翻身

王晶内地票房(2009-2014)

《大内密探零零狗》 2009 年 1亿元

《未来警察》 2010年 6100万元

《财神客栈》 2011年 1.1亿元

《大上海》 2012年 1.49亿元

《澳门风云》 2014年 5.23亿元

《大内密探零零狗》《美丽密令》《未来警察》《财神客栈》……北上拍片,王晶贡献了不少娱乐“烂片”,美国商业片概念拼凑香肠嘴的港片老梗,依旧能博得普通观众认可。《大内密探零零狗》是他首部在内地过亿的电影,虽然被骂得很惨,但他说“观众喜欢就行,我什么内涵都不想讲。”

《大上海》是王晶最“走心”的一部正剧了,作为2012年的“贺岁档”电影,不仅请回原班人马,有阵容有场面,王晶甚至想好好讲个故事,信心十足,票房叫价“8个亿”,最终却遭到惨败,“这就是现实,不是你喜欢的你努力了的市场就会接受。”

那一年的贺岁档“黑马”是内地中小投资喜剧《泰囧》,票房12个亿。

可能是想着拍内地题材,肯定玩不过徐峥和宁浩这样的新生代导演。王晶继续玩自己“炒冷饭”,而且突破喜剧的老套路,将目光放在香港类型片中比较有本土特色的赌片。于是《澳门风云》诞生了。

影片还是主打发哥,还是贺岁档,老老实实“翻拍”,磅!5个亿,破了王晶香港内地所有电影票房纪录!甚至有些观众还看哭了,因为觉得“老港片”记忆又回来了。

“内地没有成熟的商业大片,没有可复制的模式,还是我们香港老一辈导演擅长。”“我2005年开始在内地贺岁档拍电影,现在才是应该好好拍娱乐片的时候。”

“不怕骂”的王晶有了《澳门风云》的成功更加志得意满了,“内地银幕数每年都增加,很少人有人留意增加的都是在2、3、4线城市,观众对外国片没有一线城市兴趣大,对纯娱乐、一家大小的国产片兴趣大……”说得虽“俗”,但也实在。在接受时光网专访时,王晶大谈现阶段对内地市场的看法。

 谈“炒冷饭”:007不是炒冷饭?

  在内地拍娱乐片的好时候到了

“炒冷饭”其实是商业片模式,美国法国意大利都有一样的模式,内地不熟悉这种作业模式,比较单一,没有可复制的模式,还是我们香港老一辈导演擅长。我从2005年到现在内地拍戏,这么多年拍的片子都差不多。美国也是这样的,炒冷饭?哪一部“007”不是炒冷饭?炒得好就行了。我再拍的根本不是赌片,也是“007”,只不过周润发没用枪,用的是“扑克”神刀。模仿美国大片不是抄袭,要模仿精神,元素得换。

现在才是应该好好拍娱乐片的时候,银幕多于2万块,只要不低于15%的排片,每天就有两万场就够了。2005年的时候银幕数还太少,而且行政垄断排片,现在整个市场上去了,没法垄断了,观众不买账你也撑不了多久。《澳门风云》排片最多不超过20%,最少也有12%,证明了整个市场合理化了。

我的目标就是拍好专业的娱乐片,让我的观众喜欢,我什么内涵都不想讲,我不是李安、张艺谋。就像我觉得冯小刚拍大片、战争比喜剧片更好,但大家用偏见把他放在喜剧。我拍《大上海》了,但观众就不想看,他们就要看好笑的啊。

陈可辛拍内地题材,那要很高的能力,是一个走法,他是这个项目的代表,我就是娱乐大片模式。讨好内地观众有很多办法,陈可辛让他共鸣,我让他高兴。陈可辛每次用一两年做资料,每一部都不能复制,可能会危险,很累。但做娱乐片,我一年最多可以拍到两到三部。

 谈“合拍”得失:人家对变味的东西不喜欢,能做粤菜,就别往京菜跑

“合拍片”也不是不好,我觉得有些导演没摸清楚想干什么,他们特意讨好内地观众,人家根本对变味的东西不喜欢。我们能做粤菜、就别往京菜跑,只要审查能过,让擅长做京菜的人去做。电影局没控制怎么做菜,只要有中国元素就好了,《澳门风云》也有中国元素,用了很多内地的好演员,有内地香港互通的娱乐元素。刘伟强《不再让你孤单》把北京拍得很漂亮,但未必是北京人要看的,不如从娱乐元素着手。

之前对《大上海》的预期高过澳门风云,最主要是排片错误,这种片呢,在电视上很多,故事还是那些,大家没有新鲜感,《澳门风云》因为涉及到“赌博”,在内地电视上是看不到的。送审也有技巧,是鼓励赌博还是查案的手段?也是大家多年沟通之后可以接受的尺度,整场戏都没有赌钱,都是斗气比拼而已,没问题啊。

宣传时说《大上海》是我最满意的作品,论完整性精美性那当然是,2004年就已经想拍这个题材了,但当时“黑帮片”也很难通过,后来调整,变成抗日。

我基本就是内地人,一年5个月在北京,能够跟着大趋势走。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不错的娱乐片导演,《大上海》往上走了些,到《澳门风云》娱乐元素更多了些。

香港电影回勇?很傻的想法,早就没有了。

  “炒冷饭”阵营其他代表:

  杜琪峰两手都要抓

陈可辛深入内地挖掘“接地气”的题材,曾经坚持走香港拍片的杜琪峰则像是两手都要抓。2013年他推出首部内地警匪片《毒战》,被评价暴力美学虽然受限,但杜式动作风采不减,且突破了内地银幕的暴力尺度,该片票房过亿,也刷新了杜琪峰的内地票房纪录。

有意思的是,《毒战》基于缉毒事件,更为写实,少了些许杜琪峰的抽象思考,却因被内地影迷“过度解读”而变得有趣。古天乐和孙红雷的“双雄”对峙被影迷解读为香港和内地的复杂关系,更有影迷称古天乐的性格象征着在夹缝中杀出一条生路的香港……

另一方面,杜琪峰爱情电影方面玩的是比较高级的“炒冷饭”。《单身男女》两位香港型男争内地靓女的设定也被影迷津津乐道。目前,《单身男女2》已经启动,新增杨千嬅、周渝民,看两岸三地男女如何在恋爱中厮杀。加上改编自香港本土舞台剧的《华丽上班族》,这三部继承的都是《孤男寡女》一般的香港白领都市题材。

  麦庄:“窃听风云”系列改造警匪

麦兆辉和庄文强拍第一部《窃听风云》继承港产警匪片类型,三兄弟的设定,生存中的欲望诱惑和人性变节。第二、第三部则是老故事包装金融新外衣,第三部更直面房地产开发矛盾,贴近社会现实内核。严格来讲,三部曲都是定位香港,并没有过分迎合内地,倒是在内地票房节节攀升,分别是1.1亿、2.1亿、3.1亿。

某种程度上,虽然也是炒冷饭,但麦庄两人想将老“警匪”玩出新花样的心思还在,只不过三部曲的水准有点每况愈下。

  陈木胜:老港片“情怀”捧出金像影帝

由于题材和审查的原因,如今的华语电影圈,只有香港电影在警匪片领域开拓比较多。因此除了麦庄的《窃听风云》系列,同样坚守香港的陈木胜也在《扫毒》上做出一番成绩。影片主打爆裂的动作场面和兄弟情,但“快意恩仇”的“老港片”情怀却让很多港片影迷叫好。

《扫毒》的内地票房高达2.4亿,证明“炒冷饭”只要稍微用点心,还是能在内地市场获得认可。

和老导演们在“炒冷饭”上提到技巧相比,新导演推出的《寒战》和《风暴》更应该得到重视。陆剑青、梁乐民2002年依靠《寒战》横空出世,而2013年同样是新导演的袁锦麟如法炮制用《风暴》获得市场和业界双重认可。严格来讲,这两部电影已远离“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特点,从剧本、运镜和表演都开始精致化,无厘头乐天个性和亲切感降低,好莱坞化或者国际化的迹象明显,虽然显得稚嫩但还是能在内地、香港同时赢得市场。《风暴》、《寒战》为代表的警匪片已不是简单的“炒冷饭”,而是面对市场变化之后类型片的拓展,最终能发展成什么样暂时难判断,唯一能明确的是,内地这块市场已经开始起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接地 香港 导演 第二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