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影《如晴天,似雨天》:谁在为12岁正太的爱情故事抹眼泪

有一种电影,拍得既慢又美,文艺的外表下是一颗爱情片老把式的心,让人边看边嗤之以鼻甚至想要放弃,看到结尾却忘记了之前的不屑反而不愿意它就这样结束。

有一种电影,拍得既慢又美,文艺的外表下是一颗爱情片老把式的心,让人边看边嗤之以鼻甚至想要放弃,看到结尾却忘记了之前的不屑反而不愿意它就这样结束。《如晴天,似雨天》(Like Sunday, Like Rain)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导演弗兰克·韦利(Frank Whaley)是熟谙人心的好手。一个23岁的底层纽约姑娘和12岁上层社会天才少年的爱情/友谊故事,可以有很多种理解。天才少年雷吉(朱利安·沙特金饰)早熟,多思,拉得一手好大提琴。因为巨富的家境和特别聪明的脑袋而自愿落后于时代,躲在书本里和古人对话对他来说远远好玩于“愚蠢的野营”。

23岁的伊莉诺(莉顿·梅斯特饰)刚丢掉女侍者的工作又和音乐人男友分手,甚至卖了心爱的木管号,落魄中应聘到雷吉家中作为保姆照顾他整个暑假。

两人没有经历互相不理解的阶段,就自然而然成为朋友。也没有讲什么特别交心的话,只是在一起看看电影,晒晒公园,就已经熟悉得像多年的老友。更多地是雷吉照顾伊莉诺,因为后者仍然青涩,前者则似乎洞悉了很多成年人也看不清的人事。

后来雷吉陪伊莉诺回了一次家,争吵,贫穷,无序,但是也没有发生什么更大的冲突。高潮反倒是二人住在旅馆,雷吉问他和男朋友的故事,二人一问一答,一个开始挺美后来又原因不明无可抑制地变糟糕的爱情故事在问答间很快变得清晰。此时的雷吉不再是一贯地早熟又绅士的小大人模样,而是好奇地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这段夜谈的节奏和内容自然又简洁,补齐了12岁小男孩的完整面相令他不再只是一个早熟的小大人。自此,影片开始逐渐摆脱“贫穷美女遇见完美小男友”的俗套,真正进入了两个平等的人走近对方心灵的境地。

只是一个点睛的段落,就像人生当中只有自己知道的闪光片段,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天然地亲近,就像你做梦梦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只是觉得熟识已久相处得很舒服。导演大概也做过这样的梦,所以努力在影片中重现梦境。

梦里的人自我非常大,又排他。所以跟这个人相处的时候周围常常混沌一片。影片中亦是如此,大量空旷的镜头中只有一大一小两个人在讲话、晒太阳、坐车、看电影,和周围的世界几乎没有联系。

好的爱情片,未必要有了不起的情节来勾人心弦,仅仅让人觉得真实又比现实更难得就已经足够了。《如晴天,似雨天》一直在不紧不慢地用一件件小事勾勒两个人的关系。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还有浓重的“王子拯救灰姑娘”的味道,那么后半段因为终将到来的离别的阴影,雷吉作为一个孩子的伤心融化了他“小大人”的外壳。

他的伤心是每一个和心爱人分开过的孩子都经历过的,不论是不是爱情的滋味都一般苦涩。这种分别因为当事人不具备成人的豁达和行动力,无法定义的情感,没有勇气破坏的规则,只能眼睁睁看着伊莉诺离开“去收拾她自己的残局”。这简直触到了每个曾是孩子的我们内心的痛处,很难不在这里流下眼泪,就算知道这是导演的催泪弹也只好投降。

“我们只是认识了几个月,却像已经认识了一辈子”。“明年夏天你就会忘记我的名字的。”“不会。”

有多少影片像捞镜花水月一样试图抓住那些短暂的相交。优秀之作都有相似的特点:在一起时候的纯粹和当下,以及离开之后的永不回归。1986年的老片《与我同行》(Stand by Me)即是如此。对于这种亲密无间又毫无功利的情感,外部世界是丝毫插不进手的,阶层亦不算什么。局中人都过着有今日没明日的日子,时时刻刻都是当下。并且无论是《与我同行》还是《如晴天,似雨天》中的人物都敏感,也都能隐约感知终有散局的一天。在离别的阴影下飞快地过日子,好像靠在大树下美梦一场,如果能够拍出这种人生本来的局促,就足以打动人心。

然而美梦易醒。《与我同行》更冷酷现实,男孩们开学之后走上不同的路,有终于沉沦到社会底层讨生活的,也有努力爬上去成为中产阶级的,却都深知最好的朋友只会出现在十来岁的年纪,自己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如晴天,似雨天》毕竟更感性更像是拍给女观众看的爱情暖汤,虽然一样符合规律让二人分开并且很可能就这样渐行渐远,但是这种无力感和已经可以看见的时间的厚度已随着观影过程压在了观众心里。

“很高兴认识了你”。“我也是”。

看电影之前最好少点偏见,就算是故意催泪,符合女性一切幻想的爱情故事,如果能够心思单纯地去看,得到的触动未必会比一部深刻的影片来的少。好像当年的一部《牡丹亭》,传说有多位少女阅读之后感动至死,留下密密麻麻的话本上的批注传世。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