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海影城第七放映厅:小小放映厅充满对中国电影的热忱

上海影城的七厅,这几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都是留给中国电影,特别是新片和小成本制作,和那些几乎很少能有上大银幕的机会的电影。

穿过拥挤人群,不在写满“满”字的宣传栏停留,直上五楼,七厅虽小,但承得下希望和畅想。上海影城的七厅,这几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都是留给中国电影,特别是新片和小成本制作,和那些几乎很少能有上大银幕的机会的电影。

上海影城第七放映厅在电影节期间以展映中国电影为主。

虽然有时厅内稀稀落落,虽然少见大腕与客套的介绍,但这里的电影真诚,这里的电影感人,这里电影风格各异,这里的电影让你看到这个产业和艺术坚韧扎根在中华大地。

来影城七厅的导演和团队都特别真诚,去年的《长江图》《黑处有什么》《提着心,吊着胆》等,今年的《秋野春潮》也是。导演、作家陈志海在片尾灯亮的时候,忽地就站了起来,说:“希望大家能喜欢这部作品,看后如果希望和导演交流,嗯,也就是我,我十分欢迎,就在门口等大家。”朴实而开放,生怯中带着渴望。大家鼓掌感谢。

《秋野春潮》海报

《秋野春潮》很慢,如同导演最后提及。开头,好几分钟的烛光摇曳,一直烧,背景的古筝让整个时间流逝显得不那么漫长,也不会很无聊。这样的长镜头和凝滞感一直都在,比如从广州到云南的火车缓缓出站,入站。寓意很直接,生命如烛,生活像交替的列车,闪烁而顽强,有轨而无常。

电影是黑白的,类似纪录片风格,导演也介绍,这是“真实”的故事。虽然在电影呈现上,时常带有缺乏经验或熟练而刻意选择(比如有些长镜头,有些构图上失衡,以及录音上不清晰),但最大的价值在对云南曲靖近似民族志似的逼视,那里的布依风俗,那里秀绿山水下不可避免的闭塞和穷困,以及时代给这片彩云之南带来的撞击。

两个疑似男同(片中自始至终没有明示)的青年从广州回云南省亲,一个是业余作家阿海,离婚有子;一个是杨正,布依族,故乡曲靖。在拉家常,走亲戚,看望山中的少女阿莲,筹备杨正弟弟婚礼中,生活的饱满和伤感接踵而来。

核心就是杨正的妈妈劝儿子结婚,三十多了,必须成家。片尾,有字幕:在中国,每年千万年轻人或多或少被父母逼婚。很多人已经不想结婚了, 甚至迫于社会压力,有各种各样形式的结婚……我期待着一场治愈 ,最后却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医生。

这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也是一个社会的侧面。

七厅还见证了《大雪冬至》。它简直是最新的《那山那人那狗》,只不过山变成了老北京的旧胡同。之前以商业片为主的新锐导演邢潇拍出了一部诚挚的艺术电影,曾经的“红色娘子军”祝希娟的加盟更是让电影亲切感人。

《大雪冬至》海报

这是一部对准空巢老人的电影。大雪纷飞的北京,女主角魏大雪的独白沉沉而至:“我出生那年,北京大雪,爸爸就给我起名大雪。没多久爸爸就走了。天一冷,老天爷收点人气上去。这漫天大雪就是老天爷给烧的纸钱。”

魏奶奶一人独居在一小四合院,女儿芳儿和外孙女毛毛都在上海,工作学习忙,没法来陪她,只有一条小狗作伴,取名冬子。

老太太活得尊严而体面,自个儿到寿衣店挑上衣,看不惯时髦的西式,嘱咐老店主,“要选块好料子,一针一线,心里就踏实了。人命无常,说不定哪天就吹灯了”。

长在西安的导演很好抓住了老北京的风韵,也写下了经历太多世事艰难的老人的神态和内心,临老了只有一人,一狗,一盆泡脚热水。

电影在叙事上不断重现大雪和严冬的主题,犹如人之枯时。结构上很巧妙地用冬至喻示离世,后半段都是老人的臆想,虚实同构。

感人的是,魏大妈夜静独斟,望着亡夫的遗像,敬上一小碟饺子,絮叨,“芳儿忙回不来,冬子也丢了。就咱俩,也挺好。四十年,你看不惯这世道。留下这文绉绉几行字(遗书),管什么用。你走了,天塌了。我还得顶着。我对得住你邢家。你走那天,下了大雪,几天几夜,黑天也变成白天。天越来越冷。芳儿让我去上海,我不想去,不给她们添乱。我守着小院子,就踏实了。人死了,也就是一个框,图什么。都是一场空”。

所幸导演是用实情和体慰去反映这个空巢群体。映后,他也是从某处一跃而起,开心地和小伙伴们在七厅外畅谈起来。

《娜娜》剧照

即使有些导演或者主创没有能来影城,他们的电影仍然照耀着七厅的时空,观众片尾自发的鼓掌就是最大的鼓励和肯定。

方刚亮的新作《娜娜》聚焦网络游戏下虚幻和真实的可能,故事围绕一个新婚的妻子,在家无聊,游戏消遣,竟然也会和里面的角色成家生子。当她自己发现真的在现实怀孕时,广州“小悦悦”事件给了她阴影,但是也让她成为一个关键时刻见义勇为的人(英文题名,The Good Samaritan)。片子的社会批判性强。

而农民导演牛建荣的《七儿娘》山西风味浓得化不开,从方言、服装、道具、场面调度、布景以及晋中弹唱都重现了民国风,写实而有力。然而电影却是对众多抗战影视做了有益而必要的补充,就像去年的《我不是王毛》《钢刀》一样。

《七儿娘》

七儿的爹妈连续生了六个娃,都没留住。为了保住第七个,求大仙,得“谶言”:有儿之后,杀大公鸡,喝下全部鸡血,终生忌口,不吃荤腥,七儿能活。两人几乎一直践行,直到日本人进村,强迫他们杀鸡,试吃,七儿爹被毙,七儿娘为了报仇,让七儿参军抗敌。不识字的她每日最大欣慰就是盼信,反复念,快要变成一个“祥林嫂”的角色。事实上,她的确悲惨,抗战胜利,七儿没有如约返乡成婚,而是服从军命继续战斗,这时才交代他在国民党。七儿娘纳鞋底,蒸馒头,上路南下找七儿。

片尾字幕:七儿娘死在寻找儿子的路上。儿子四十年后从台湾回大陆,将父母合葬,守孝三天。

虽然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放过此片,可是上影节七厅的放映还是吸引了十几位影迷。

虽然在影城入口的大展板上,七厅的排片放在最下面,放映的中国电影很少能满座,门口的黄牛也从来不屑这些国产片的倒票,然而繁华喧嚣大卖并不是衡量一部电影的唯一准绳。透光时光和历史,上影节展映的这些国产佳片一定还会深深镌刻在那些热爱中国电影的人心中。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