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国产电视剧“虚胖” 急需瘦身减肥降脂补钙

每年约15000集的创作总量,让国产剧成为主流文化中的庞然大物。然而,肥胖的身型却难掩虚弱的体质。虚胖的国产剧急需瘦身减肥、降脂补钙。

每年约15000集的创作总量,让国产剧成为主流文化中的庞然大物。然而,肥胖的身型却难掩虚弱的体质。虚胖的国产剧急需瘦身减肥、降脂补钙。

国产剧的虚弱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模庞大、精品稀缺。中国是电视剧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仅2016年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就有334部、14912集。尤其是近年来,资本市场对影视创投兴趣盎然,各路“热钱”迫不及待地流入产业各个环节,又加快了电视剧业的扩张速度。然而,表象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制作成本虚高、产业泡沫丛生的乱象初见端倪。影视供给侧的产能过剩,也远远超出市场需求。在“一剧两星”政策的限定下,每年在卫视平台播出的剧集顶多消耗创作总量的四分之一,大部分积压作品要依靠网络平台分销。而电视剧若想在具有海量存储功能的视频网站脱颖而出,为受众欣赏到,也要靠热度和质量说话。大量题材陈旧、内容老套、不合时宜的作品只能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严重浪费。与这一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精品稀缺的不争事实。《大明王朝1566》首播十年后再度复播,《甄嬛传》《西游记》一到寒暑假就成“霸屏神剧”,雄辩地证明观众对精品的渴求。精品之所以精,在于主题精深、剧情严谨、人物鲜活、台词凝练、视效到位。真正的精品能够给予观众澄怀味象、凝神观照的艺术美感,让其沉浸于人物的命运脉络中久久难以释怀,在剧情的悲欢中莫名感动,给予人们认识世界、体悟人生并拥抱未来的温暖和希望。令人遗憾的是,当下的电视剧生产有高原,缺高峰,使人回味良久的现象级佳作并不常见,相当一部分电视剧乏善可陈,导致电视剧观众逐渐向其他电视节目、甚至其他艺术领域分流。

二是剧作冗长、注水太多。电视剧的每一秒拍摄素材都耗费了不菲资金,这些内容如果不能转化成剧集成片进行贩售,就只是一堆胶片或存储器里的数码影像。而播出平台大都以集数或时长作为购买剧作的量化指标。在销售时,多卖一集就意味着投资方能够收回更多成本、获取更大利润。因此,把有限的素材转化为更多成片,把原定的剧作篇幅拉长,获得更高的投入产出比,成为许多制作方的惯常做法。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产剧篇幅越来越长,动辄四五十集甚至上百集了。于是,娘娘在御花园里散步要半集,格格“当窗理云鬓”要半集,“小萝莉”车轱辘话来回说要半集……由此,水分大量产生。不仅制作方善用注水法牟利,播出平台购剧之后,有时也会根据播出档期或前几集的收视效果,对剧作后半段进行重新剪辑。比如有的热播剧收视率很高,购剧一方就会在后一集中重复剪辑前几集的剧情,几次折腾下来又能多播好几集,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于是,制片方和购片方揣着各自的小算盘,把注水进行到底,电视剧原本四五十分钟一集的有效观看时间就被稀释得只剩二三十分钟了。笔者认为,注水剧和注水肉同样可恶。后者伤害食客的身体,前者则窃取观众的时间、愚弄观众的智商。这种缺乏契约精神、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或许在短期内让购销双方获得了经济利益。但长远看来,艺术品质的稀释、艺术情怀的消解,伤害的是观众对国产剧的总体印象以及对创作者应有的尊重。

三是肌体虚胖、筋骨无力。机械化生产和快餐式消费,让一些创作者沉迷于电视剧形式美感的营造中,无法自拔。他们试图通过精致的脸蛋、华丽的妆容和炫目的色彩满足观众的感官愉悦,转移他们对剧情的注意力。形式的丰盈难掩流水作业带来的内容空洞、逻辑疏漏、情节雷同以及价值取向模糊等硬伤:《幻城》里特效的粗糙、表演的业余在梦幻场景和浮夸造型的映衬下更显尴尬;艳俗的“鹦鹉色”无法粉饰《云中歌》里混乱的逻辑和雷人的台词;还有一些剧作在奇观化的视觉效果之下充斥着消费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维,调侃经典、消解崇高,回避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而一些艺术高洁、情怀深远的剧本却没有赢得制片播出方应有的投资信心和足够重视,往往面临制作宣发资金捉襟见肘、播出时间不在黄金时段或视频推送位置不显眼的窘境。有的制片播出方在宣传推广阶段只重视话题炒作,结果却招来更多吐槽和差评。《孤芳不自赏》等剧开播前的高搜索热度和开播之后的普遍差评,充分说明艺术筋骨乏力的作品单靠炒作和热搜难以诓骗观众。

国产电视剧若想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缩减创作总量、调控题材方向、规范剧集长度、抵制情节注水。唯有给虚胖的肌体抽去多余脂肪,补足精神之钙,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才能为国产剧塑造出健美的体魄。

(作者:杨洪涛,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