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节&活动 / 正文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发布 今年海报未被“群嘲”

每年,北京电影节似乎都能引发一次全民大讨论,虽然大家讨论的话题并不是电影,而是海报。今年,北影节海报没有再被“群嘲了”?

每年,北京电影节似乎都能引发一次全民大讨论,虽然大家讨论的话题并不是电影,而是海报。

今年,北影节海报没有再被“群嘲了”?

北影节主视觉海报

北影节主视觉海报

昨天,北影节刚刚官宣主海报,以“源远流长”为主题,包含风车、胶片、放映机和数字“10”等元素。在经历了去年“菜花”海报的群嘲事件之后,网友们面对今年的海报纷纷评论“好看”,“比之前好多了”,第十届北影节的海报好像终于“打了一场翻身仗”。

但其实,这一似乎成功的“翻身之作”是建立在已经引发了巨大争议的先导海报之上的。7月28日,北影节公布了以天坛、风车等为元素的十分具有现代感的先导海报。与往年海报引发一致“群嘲”不同的是,今年的先导海报引发了“两极分化”的评价。

北影节先导海报

北影节先导海报

争议延续至今,某种程度上甚至稀释了大家对于主海报的讨论。在主海报公布之后,网友们也还是会把它和先导海报进行对比。对于喜欢先导海报的人来说,先导海报“高级”,主海报“太土了”;而对于不喜欢先导海报的人来说,先导海报“颜色别扭、字体生硬,看起来不舒服”。

审美本身就是主观的,即使在设计圈内,大家对于两幅海报也都有自己的看法。锦里文化的电影海报设计师告诉小娱,虽然他更喜欢先导海报的设计感,但是仍然觉得它画面的呈现不如主海报。但也有设计师认为先导海报不好看,版式也特别中规中矩。

为什么会出现争议?

这种口碑分化可能要从这组先导海报的设计师说起。刘治治,既是平面设计师,也是中央美院的老师。

今年先导海报设计会交到刘治治和他的工作室手上,其实是北影节期待“转型”的表现。

根据刘治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叙述,经历了去年的“被群嘲”之后,北影节官方是希望通过与专业设计团队的合作来扭转口碑的。所以才会邀请刘治治和团队来进行设计。最终,他们给出的设计也是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还运用了动态海报的呈现方式。

六本木图文设计的创始人张海峰告诉小娱,这次先导动态海报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虽然最终表现效果一般,但在形式感上已经是有很大改变了。

可能也正是由于这种设计和往年相比实在不太寻常,最后主办方还是没有选择它作为主海报,而是作为先导海报。先导海报在电影发行推广中很常见,但对于北影节来说,却是首次。

先导海报的意义本身就在于它可以有更大的创意空间和更先锋的艺术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电影节的这次尝试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不仅给今年的北影节带来了很大的热度和讨论度,也是一次对于海报风格的突破与试水。

再看主海报,根据组委会的介绍,整个海报“源远流长”的主题包含了“源”、“远”、“流”、“长”四层含义。“源”是源于一座城的天下视野,“远”是远达一群人的优雅姿态,“流”是流淌一个国的共美气度,“长”是长葆一个梦的兼济胸怀。

相比往年,今年的主海报普遍被认为终于“审美在线”了,尤其是与去年相比,就是“质的飞跃”。但是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它虽符合大众审美,却并没有革命性突破。张海峰先生评论说“只是因为过去太差了,所以稍微有点专业水平的设计师做出来新的海报,都能感觉提升更大。不过设计出这么一张有一些设计味,有一些创意,又不是眼前一亮的中规中矩的设计,也是各方博弈的一个最好结果。”

2019年北影节海报

2019年北影节海报

争议的本质:艺术设计VS大众审美

其实回溯这次争议的原点:符合大众审美是否是设计师应该考虑的?

刘治治曾经在采访中将中国划分成三个人群:设计人群,官方人群,普通人群。这三个人群相互不理解,也非常难以沟通,这是造成中国设计行业难出好作品的重要原因。似乎任何设计都无法同时满足这三类人群的需求与期待。在我们的采访中许多设计师也发出类似的关于平衡设计理念与大众审美之难的感叹,这是行业内存在已久的问题。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也是服务,它是根据所服务对象的需求再进行自我创造。今天我们常常将设计和艺术割裂开,艺术是非营利的,是属于少数人的,而设计是商业化的,是需要走向大众的。但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我们也许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设计,毕竟,今天被我们奉为经典的很多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大卫》等等,在当年也就是接受客户的“订单”后完成的创作。

今年的主海报是北影节组委会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定向约稿和向全社会征集的形式,最终在300多幅海报中选出来的。与今年其他国内电影节海报相比,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风格。不论大家如何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去评论,但都还是认可这次北影节海报的用心程度的。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