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温州首部“非遗”题材电影《血色活字》获电影公映许可证

温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温州市电影家协会联合组织了一场电影《血色活字》看片会,并展开了研讨,就影片带来的关于温州电影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近日,温州首部“非遗”题材的电影《血色活字》拿到了国家电影局的公映许可证。本月17日,温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温州市电影家协会联合组织了一场电影《血色活字》看片会,并展开了研讨,就影片带来的关于温州电影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1

老戏骨和古老活字印刷是最大亮点

本片通过一个年轻人帮助爷爷找记忆,展开一段抗战时期日军入侵温州、抢夺活字印刷“非遗”技术的传奇故事。老戏骨牛犇和儿子王侃这对真父子,在电影中扮演潘家父子,在祖孙三代人的努力下,利用VR技术找回了爷爷“沉睡”的记忆,重现了硝烟弥漫的动乱年代,温州一个遗世小村庄的宁静与美好。世外桃源般的山村里,潘姓大户世世代代守护着古老的活字印刷技术,从事着家谱印制生意。直到一位异乡女子阿美的闯入,潘家大院和整个村庄的宁静被打破,潘家少主潘永义的婚事也受到了影响。紧接着,随着活字印刷的核心印鉴被劫,日军小分队对村庄的扫荡也戛然而止······原来,阿美竟是日本间谍,在潘家大院“偷技”的日子里,她有感于潘家父子的仁义和村庄的遗世美好,用自己生命的代价阻止了杀戮,保护了潘家少主,也保护了整个村庄。很多年后,酷似阿美的日本女子,将潘家遗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印鉴送回温州,交到了垂垂暮年的潘永义手中。潘家后人挑起了家族古老技术的传承重任,失而复得的印鉴成为活字印刷博物馆的震馆之印。老戏骨牛犇父子的表演和温州“非遗”古老的活字印刷首次入镜是电影的最大亮点。

温州非遗和文旅网红景点“装”入电影

《血色活字》的出品方温州天运纵横文化传播公司总制片李捷介绍,虽是小成本电影,但是整个策划、筹拍到完成,历时三年。“立足温州,挖掘拍摄温州题材,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前,像《瓯柑之恋》《美丽的承诺》《红色动力》等,都是温州题材的小成本电影,谈不上很成功,但都拿到了国家电影局的公映许可证,同时也被央视电影频道收购并播出。”李捷说,《血色活字》故事是虚构的,人物也是虚构的,只有活字印刷和乡村文化是实实在在的。为了充分展现温州地区民间“非遗”文化魅力,一批活字印刷老艺人,穿上了戏服,本色出演影片中家谱印制的工作场景。同时,还有泰顺木偶戏“非遗”传人也在影片中本色出演“乡村社戏”场景。

另外,泰顺的廊桥和山乡风光、楠溪江悠悠水境、熙熙攘攘的五马街等人们熟悉的网红文旅打卡景点也在影片中较好地呈现。

“本土文艺家自觉开始文化深度挖掘”

蔡贻象(温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这部电影让我感到意外,在我看来,影片有以下几个成功的方面:第一,文化挖掘,将非遗文化——木活字作为载体,与当代文化发展进行对接,是非常好的做法;第二,通过电影制作,我们可以进行有效的对外文化交流。第三,就影视艺术角度,无论从选材,拍摄手法,电影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特别难得的是电影对温州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今后,在对温州非遗等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宣传上,这部电影可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这部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还比较单一粗糙,在叙事、剧本提升上都还有余地;还有对抗日这段历史中“人性”的解读略显单薄。但我仍然认为这是温州近年来推出的为数不多的本土优秀非遗电影。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呼唤更多文艺家关注温州本土文化挖掘,涌现更多佳作精品。

“看似普通的民间技艺就是文化自信”

王建东(温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去过泽雅,或者到过瑞安那些制作家谱的传统作坊的人,看到电影里的印鉴,就会特别亲切。也能很快明白一枚印鉴为何如此珍贵,连日本人都想掠夺。印章就像皇帝玉玺,是宝贝,因为家谱印制完,印盖起来就是“活”字,就是潘家或林家的传家“独门绝技”。“独门绝技”经过上百上千年传承,就像“秘方”、独门生意,谁得到它、掌握它,就掌握了生存和发展大计,掌握了“江湖”。这部电影反映的温州民间活字印刷技艺,正是温州的文化自信。

影片结尾,潘家后人建起了活字印刷博物馆,“传家宝”成为群众观赏的共享之物,这样的立意还是挺让我们温州人骄傲的。从一枚看似普通的印鉴展开故事,一层层推进,这部电影的处理技术还是挺高的。

“温州电影有待提高期待更多帮助”

胡胜盼(温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霸王别姬》《叶问》这些大片其实也是“非遗”题材,但是这些电影并没有因“非遗”而“非遗”,温州电影要多借鉴、学习。《血色活字》优点很多,不足也明显,如个别演员的普通话温州味太浓、服装似乎有穿帮、女主的妆容过于浓厚等。

吴培军(温州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一部电影的完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剧本创作修改阶段,第二是拍摄和送审阶段;第三是宣发上映阶段。如果影片在剧本创作修改时就吸收众人建议和智慧,那么拍好的影片可能会更少失误、更具价值。很期待有这样的机制提前为本土影片的制作把脉,支持和帮助本土电影人完成更高质量的电影。同时借温州打造东亚文化之都契机,宣传好这部电影,鼓励更多本土电影人投身创作。

“成立剧本中心,做好做深‘活’字文章”

黄碧红(温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温州文化特别拿得出手的,或者说特别值得宣传的,活字印刷无疑是一块有分量的招牌。这部电影中的“活”字远比“血色”更有文化价值。作为本土电影,这个题材非常好。相比之下,电影中的“红色”战争元素,我认为并不是我们擅长的,而厚重、朴质的传统文化倒是我们特有的、别人也拿不去的,我们不妨做好做深“活”字文章。

有个好消息,温州即将成立“剧本中心”,剧本是一剧之本,抓好剧本创作就能为温州本土制作精品提供保障。期待温州培养出更多优秀编剧,挖掘更多温州题材。

“两大协会融合力量助推本土多出精品”

李涛(温州市电影家协会主席):我们经历过《温州一家人》《温州两家人》直至“三家人”的剧本创作,我们深知在最初阶段,能有更多的人横鼻子竖眼睛提意见,那你成功的概率就更大。

影像时代,更重视融合发展。电影家协会和评论家协会也应该融合力量,做剧本创作工作。评论家可以在电影、电视和剧集制作的三个阶段都介入,第一阶段参与一剧之本的定位,第二阶段确定制作方向,第三阶段协助宣传。两个协会走出一条融合发展的道路,共同把温州的电影、电视甚至舞台剧创作推上新的台阶,助推本土多出精品。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