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于冬:做电影要充满敬畏,每一部电影背后都蕴含着许多人的心血

从北影厂的一位普通发行员,到一家美国上市公司董事长;把只有几个人的民营小公司做成国内第一的民营电影公司,出生于1971年的于冬用了18年时间。

2012年8月19日晚上,深圳湾体育中心“海之门”星光熠熠,嘉宾云集,晶报第二届阳光奖颁奖盛典在这里绚丽绽放。博纳影业集团总裁及创始人于冬在盛典上接过“光影大奖”的奖盘。此前一年,他则作为嘉宾出席了首届晶报阳光奖。

从北影厂的一位普通发行员,到一家美国上市公司董事长;把只有几个人的民营小公司做成国内第一的民营电影公司,出生于1971年的于冬用了18年时间。

“我从业18年,中国电影改革进行了18年。博纳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成长是个挺艰难的过程,也是电影产业艰难崛起的过程。”有人在这个过程里一心追名逐利,有人却能将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地呈现于观众眼前。于冬属于后者。

多年来,于冬带领公司连续创下国内电影发行新纪录,也频频出手支援包括《孔雀》、《太阳照常升起》等在内的诸多品质优良的文艺片,《桃姐》更是成功的典范。

“商业电影是赚钱,但艺术片是文化。一家成功的电影企业,光会赚钱缺乏内涵,是留不下东西的。《桃姐》这样的片子、许鞍华这样的导演,我们应该支持。我还希望能留下一部《阿甘正传》那种让观众灵魂出窍的电影,这就可以对得起我所从事的职业了。”于冬从未忘记自己是生意人,亦是电影人。在他看来,自己始终肩负着一份责任——来自观众,来自电影,更来自社会。

2010年12月9日,身为公司CEO的于冬敲响了纳斯达克的开市钟,博纳影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成功上市的影视公司。但是6年后,博纳选择了适时“转身”,回归A股。于冬认为,不论从文化角度还是资本市场考虑,博纳都应该回来。

于是,在于冬的带领下,博纳对内与互联网合作,坚持内容要求,为观众把好电影质量关,对外则全面介入好莱坞制作核心,融入全球影视产业链。在与好莱坞合作3D的项目时,电影《龙门飞甲》不仅票房破纪录,先进的3D技术也树立起了行业新标杆,并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于冬将这些人才吸纳到和徐克合作的后期技术公司,希望通过努力能填补国内的行业空白。

近些年,资本在促进电影业繁荣向好的同时,也涌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声。对此,于冬称:“做电影要充满敬畏,每一部电影背后都蕴含着许多人的心血。制片人跟导演是血浓于水的感觉,并不能被资本绑架。博纳每年拍片不是盯着业绩指标这个僵化的东西,而是跟导演多年的磨合,自然而然出来的好作品好票房。”

2019年,晶报创刊18周年。老朋友于冬出席了晶报举办的“朋友在一起,共历英雄生涯18年——我与晶报的英雄缘分”的分享会,并带来一份“特别的礼物”——在晶报生日当天(8月1日)公映的电影《烈火英雄》。“冥冥中自有天意,这部电影是向全国的消防员们致敬,同时也可以说是给晶报的18岁生日献礼。”于冬感触道,“这其实就是博纳和晶报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希望在未来的日子,晶报越来越好。”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