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柳浪闻莺》值得看的,只有越剧文化

然而《柳浪闻莺》还是美的,和四月的杭州,七月的西湖雨夜,九溪烟树的日光以及柳浪闻莺的鸟鸣一样,静谧而曲折,悠长而难言。深处自是,越剧文化。

因为看过《柳浪闻莺》的原著,加上其至上影节开卖伊始就一票难求,火爆至此,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那镁光灯前的《柳浪闻莺》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

虽然宣发里大肆铺盖郑云龙讯息,但这是一部由双女主演绎的情感纠葛。

影片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系列小说《爱情西湖》,故事以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江南越剧团两个姑娘与一个画家间的情感纠葛。时代变迁,越剧由盛转衰,垂髫与银心的命运与越剧一同沉浮。

影片涵盖了超越男女的第三性,越剧的衰退及杭州的美景,性别意识上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青蛇》、《霸王别姬》和《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等超越男女的角色。衰退的越剧从戏班生存中得以窥视,杭州美景不必多说,本就半幅江山半幅画,看景都是享受。

布景异常唯美,一下子像进入了江南小镇,烟雨濛濛的感觉。特别是工欲善在后台看垂髫演戏那段戏和工欲善和垂髫隔扇羞窥意中人那段戏,画中人相隔千山万水的意味。

然而某些细节只可诟病。内景柔焦做旧尚可,但一到外景就露怯,方正电脑体的“徐州”二字怎么看都不是九十年代的固有产物。

表达意图的外衣被扒开,剩下的全是空洞。媒体场里的所点评的隐忍克制不过是没有表现力的美化语言,台词做作矫揉,且每一句都在为画面做解说,音乐从头铺到尾,情绪也自开场泛滥到最后一秒。或者正如有人说的,郑云龙倒是演了个盲人。

导演说,工欲善这个形象是典型的杭州男人,欲擒故纵,不善表达,带有艺术家的忧郁,散发一种入谜般都气质,虽然拧巴,但总能吸引人。说的真好,用地域特性一言蔽之,成功把说服力仨字完美趋避。人的本性怎能是一个地方能框住的,爱与恨与欲捏出来只属于自己的性格特质。想用一人代表整个江南烟雨,观众却是难以共情。

而银心阚昕的角色塑造,过于单调。银心的自私自利不择手段,电影里把其“白莲”的隐喻放大了,阚昕演得特别无辜,削弱了角色里原本自私的情感。即便会讨好观众,但让故事的主旨变得有点奇怪。

甚至导演把每个人物的情感处理得挺割裂,所以看起来会觉得莫名其妙,这个人物怎么会这样做呢?故事的展开就变得不那么顺理成章了。主角三个人的感情/情绪在电影里表现得很浅,渊源牵绊没有那么深那么细那么丝丝缕缕不可分割,好似就是实实在在在探讨男女情、姐妹情、恩情等,始终缺了点原著的那种“现实味”。

将越剧的唱段融入剧情发展中,而不是把越剧和剧情割裂开来,这是《柳浪闻莺》所具有的文学性和欣赏性,也是最值得我们揣测的地方。

影片的脉络终究围绕着友情与爱情展开阐述,垂髫与银心早已超出友谊的友情,似乎即是开篇中工欲善所表达的“第三性”。《梁祝》里的《十八相送》究竟为何要用扇子,是为了遮掩梁山伯女性化的实质,还是为了暗喻祝英台的女儿身?而隔扇窥视意中人,遮掩着中国文化中的暧昧,也将垂髫与工欲善揪心的爱情走向,始终串联起来。

画面的美和情感表达是相辅相成的,朦朦胧胧,雨落无声。工欲善更像是银心和垂髫之间情感的“媒介”,个人的体感是,相较书对个体描绘的具象化,电影侧重去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于是比起银心的世俗和垂髫的出世,我的目光更多放在了两位女性超越性别和爱的关系上,这种情感朦朦胧胧,用她们所能以誓的最重的承诺去表达,因而格外美和动人。

梁祝的故事好像一种隐喻,暗示着她们命运的区隔和注定的别离,但不知,比起她们所选择的国度相隔,她们会不会更愿意,化蝶双飞呢? 缺陷也有,回忆和现实时间线进行插叙,区隔只是画面调色和演员神态,部分转换就会难以分辨。被点明的“第三性”失去了一些神秘感,和朦胧的情感状态不太匹配,也丢掉了一些本可以给观众的想象空间。

然而《柳浪闻莺》还是美的,和四月的杭州,七月的西湖雨夜,九溪烟树的日光以及柳浪闻莺的鸟鸣一样,静谧而曲折,悠长而难言。深处自是,越剧文化。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