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青春变形记》:青春悸动,一种无法封印的少女力量

曾凭借动画短片《包宝宝》拿下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华裔导演石之予,这次用更加浪漫大胆的立体笔触,描绘她自身真实生活的少女怀想,也在跨文化背景下找寻青春时期少女群体归顺与反抗的答案。

“悸动”,是一种因心跳加速、情绪激动而导致的忐忑内心活动。这一心理,往往和青春期初恋、梦想、叛逆、自我等关联在一起。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就讲述了步入青春期的华裔少女美美,一旦内心产生强烈“悸动”就会变身巨型红色小熊猫的奇幻故事。电影在聒噪不安的青春外表之下,包裹着对少女烦忧的抚慰、亲密关系的审视以及文化交流的促进。曾凭借动画短片《包宝宝》拿下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华裔导演石之予,这次用更加浪漫大胆的立体笔触,描绘她自身真实生活的少女怀想,也在跨文化背景下找寻青春时期少女群体归顺与反抗的答案。

对家庭代际关系的探讨

国内外探讨母女关系的电影不在少数,《伯德小姐》《暗处的女儿》《你好,李焕英》《春潮》等都曾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青春变形记》用喜剧化、夸张化、奇幻化和拼贴化的动画手法,将母女关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呈现在跨文化的视野之中。

影片落脚于一个父性力量缺位、女性占据强势地位的华人家族,从祖先新怡到美美的外婆,再到美美的妈妈,女性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这种力量来自血脉中传承的“红色小熊猫”变异基因。这种基因原本赋予李家女性祖先守护家族的超能力,当世界进入新秩序后,美美身体里的“红色小熊猫”则成为逃离家庭生活、追求女性独立的“叛逆”标志。可以说,祖先新怡的力量是女性替代男性,进而成为男性、活成男性的神话,这意味着女性需要付出“异化”的代价,从而嫁接男性气质、接管男性权力。从李家妈妈辈女性将自己的超能力封印起来可以看出,她们也并没有真正走向独立,需要通过约束自我来换取男性的平视。到了美美这一代,女性意识彻底觉醒,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不仅从侧面反映出东西方价值观接壤、碰撞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更是对男女平等的深层反思。“红色小熊猫”的虚拟设定,这一超乎自然的存在,是故事发展的内驱力,是稳固母女传统关系的关键,同时也是解锁新型母女关系的密码。

在动画特效的赋能下,影片中母女的冲突不再局限于窠臼般的琐事争吵、静水流深的眼神闪躲,亦或分道扬镳的狠心决绝等现实仿真,而是在保持影片观赏性、趣味性和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任想象徜徉。比如美美母女之间矛盾爆发的高潮段落,没有充斥“民生新闻”的争执吵嘴,而是用一大一小两只红色小熊猫扑闪、咆哮,牵动人心又让人忍俊不禁;再如外婆、妈妈和美美三代人和解的片段,不再编排用餐桌、睡床等解决母女问题的情节,而是在幽深的竹林当中“以镜为媒”,让她们释放出自由的“野兽”灵魂,不仅画面视效极富冲击力,还有助于隐喻关系的突破。动画弥补了不同审美间的隔阂,提供了更具真实性和抽象性的想象空间,让不同的观众从各自的角度获取共鸣,继而对现实生活中母女关系产生启发和调整。

文化抵牾的元素融合

《青春变形记》包含了丰富的多元文化元素,比如代表家长一代的传统文化:祠堂、太极、宫廷剧、广东话等,代表青少年的流行文化:国家电视塔、西方乐队、嘻哈音乐、多元种族等。影片的着力点是展现少年反抗传统家长作风,寻求青春期的温暖归属,便着重刻画了美美逃离家庭的管控和与朋友们的情感纠葛,以及美美在“乖乖女”与“叛逆少女”之间的摇摆不定,细腻勾勒出少女在抵抗中妥协、在妥协中抵抗的青春特质。这也透露出青春时期的少女在女儿、少年、亚裔、粉丝等多重复杂身份当中的纠结处境,同时得以窥见青少年流行文化与传统家长文化之间既相互抵制又难以分割、牵绊依赖的关系。

传统家长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矛盾是影片的核心冲突,但传统家长文化内部和青少年流行文化内部又各自暗藏冲突。影片结尾,这些文化冲突被整合到四城乐队的演唱会这一载体中。外婆等人在封印仪式上的粤语口号与四城乐队的嘻哈乐曲发生了“破壁”与融合,展现出传统家长文化与青少年流行文化和解与互补的可能性,奏响了独特又和谐的中西文化结合之音。文化不仅是区隔群体或个体的屏障,但同时又可以变成凝结群体或个体的纽带。在多元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家长们与少年们完成了思想的转变,迈入了人生的新阶段。

“我们身体里都有一个潜藏的野兽,我们都隐藏着一个邋遢、吵闹、怪异的自己,很多人没让他们暴露过,但我做到了。”从最开始的拒斥,到最后的接纳,美美接纳了那个情绪多变、欲望浮动、青春悸动的自己,接受“Turning red”的女性标志。至此,令人不安的青春悸动也就升华成帮助少女冲破束缚、找到真实自己的武器。而外婆、妈妈、姨妈等人最终对内心“野兽”的解封,更是加强了影片传递的信念:尊重自己,与自己的灵魂亲密相处,才能生发出最有力的女性力量。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