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话剧《北京邻居》以“北漂视角”切入老北京生活 ,传递温暖包容的力量

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很多老北京的生活都已成历史。但在舞台上,这些鲜活的人物,这些生动的细节,依然传递着温暖包容的力量。

“隔壁儿”“劳驾”“溜达”“麻利儿”“甭价”……这些不是地道北京人可能真听不懂的老北京话儿;胡同大杂院里冬天得拿热水才能浇开公用水管子,早起去公共厕所倒夜壶,挨家挨户查电表算账摊钱,街里街坊互相帮忙搬冬储大白菜,窗台儿底下晾着一溜儿蜂窝煤,端着痰盂儿倒尿,在大院儿里洗头……这些现在的北京人也已陌生了的胡同生活,都出现在了已经多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现实主义话剧《北京邻居》当中。

话剧《北京邻居》改编自“北漂作家”荆永鸣荣获老舍文学奖的原著小说《北京时间》,编剧傅玲、导演唐烨,演员和主创班底中有很多人都来自人艺,再加上具有人艺风格的舞美设计,将“四合院”搬上舞台,让这部京味儿戏剧充满了真实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人情味儿,细细道出了北京城、北京人在经受时代巨变和外来文化冲击中的悲喜与阵痛,还有被视为“候鸟”的外来人口与“留鸟”北京居民之间比邻而居的冲突与情谊。

和大多数以北京人为主角的京味话剧不同,《北京邻居》以一对不惑之年从外地来京创业的“北漂”夫妻视角展开。他们由初来乍到时的排斥、不知所措,到一路摸索,慢慢融合的过程,也应和了不少人的心路历程。

外来人口和北京人代表的本土文化之间的各种碰撞与融合,通过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体现。其中着墨最多的是颇具胡同老北京典型性格的赵公安,他一方面热心肠、爱耍贫嘴、重礼数,心里充满了作为北京人的自豪与优越感;另一方面又是个对生活有一定怨气的妻管严怂人。这种身份与性格上的立体感,让人物饱满丰富。

剧中特别动人的一幕,是雪夜里,刘作家和赵公安、海师傅仨人挤在小房间饮酒聊天,喝到酣畅时各个吐露心扉,此时又何曾有地域、身份的界限?他们都深爱着“北京的胡同有时安静得像时光在倒流”,对时代洪流和沉重生活无奈失望却仍怀梦想和深情。仨人走到胡同里上厕所,漫天风雪中,赵公安借着酒劲儿唱出苍凉的《四郎探母》,让人不禁想到《茶馆》中那场“仨老头儿话沧桑”的经典场景和人生况味。

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很多老北京的生活都已成历史。但在舞台上,这些鲜活的人物,这些生动的细节,依然传递着温暖包容的力量。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